字體大小:

莫名憂鬱失落,竟與童年創傷有關?!臨床心理師教你拆除童年逆境的情緒炸彈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報導/黃慧玫  諮詢專家/台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師 潘奕瑄
過去的經歷,卻成了你一輩子難以忘懷的傷痛!從小到大,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遭受到傷害,被長輩拿來與親友炫耀、比較;當表現不如預期時,面對的就是漠視、指責、體罰、情緒勒索等。

而這些生活經驗,雖然經過時間流逝,卻未能沖淡一切,就像是慢性中毒一樣,侵蝕著你的情緒、思慮等,負面影響深遠;長期下來,還會出現憂鬱、低落、失眠等身心不適症狀。

童年創傷,竟成了成人身心症的原因


48歲的蔡女士,是一名全職家庭主婦。一家人相處和樂,經濟無憂,生活幸福。但蔡女士卻時常沒來由的鬱悶低落,加上兒子離家讀書而進入空巢期,常有頭暈、疲勞、失眠等身心症狀,只好前往身心醫學科諮詢。

醫師評估她長時間處於憂鬱緊張情緒中,建議進行心理治療。幾經諮商後,臨床心理師發現,蔡女士受「童年逆境」影響,使她在婚後面對擔任好媽媽、好太太的角色自我要求高,對日常瑣事易敏感而焦慮,長年下來心理不堪負荷。

在台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師潘奕瑄引導她回顧童年經驗和現在情緒的關聯,並給予覺察情緒與放鬆的方法後,病患雖然仍惋惜小時候生活艱辛,但已能體認現在的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再被過去所束縛。

什麼是童年逆境?由哪些狀況造成


潘奕瑄表示,所謂的「童年逆境」(童年創傷,ACEs),是指孩童時期遭遇到心理、生理、社會方面等不利成長因素,導致成年後罹患各種身心疾病的機率較高。

國外許多研究發現,在家庭中遭遇肢體暴力、性侵、目睹家暴、遭父母羞辱或忽略等逆境的孩子,因長期處於負面情緒與壓力中,較難學習如何調節情緒,以及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最近研究發現,兒童具有積極的童年經歷,特別是能夠與家人分享他們的感受、在困難時期有人陪伴、在學校時有歸屬感和感覺到朋友的支持等,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較低,並且更能與人建立關係。

以蔡女士為例,其童年時期遭到父母慣性地貶低、情感忽視,造就成年後過度自卑、敏感的個性,只有扮演完美母親與太太的角色,才能讓她自覺有價值。但其焦慮情緒卻造成家人的負擔,更開始阻礙兒子發展青少年應有的獨立性。

潘奕瑄提到,童年的不愉快可能來自父母的不當言行,或缺乏正確教養觀念,甚至是爸媽也有無法釋懷的負面成長經驗,而無法適當的扮演父母角色。

但也可能是父母的管教方式不適合孩子特質所致。例如,有些孩子天生容易焦慮,若父母以嚴厲高壓的方式管教,使其承受的壓力就容易過大,進而引發情緒與人際困擾、問題行為,影響人格發展。

童年造成的負面情緒該如何跳脫?


潘奕瑄指出,成長過程中,整合並接納自己面對父母的正向與負向情緒,是每個人邁向健康成熟人格的必學功課。世上沒有一體適用的完美教養方針,父母與孩子各有其限制與特質,執著於歸咎對錯無助修補傷痕。

不過,她強調,並非所有負向情緒都和童年有關,若想做更多自我探索,可尋求臨床心理師的協助,或可應用以下方法,協助自己覺察負面情緒並跳脫其影響。

1.坦然面對


抱持不評價而好奇的心,觀察自己的想法、情緒和行為,並對這些內容保持寬容與接納,而非不斷抵抗、感到疲勞。

2.改變觀點:


嘗試用旁觀者角度看事情。如以第三人稱書寫事件、想法與感受,像「他今天經歷了……感到……」等;同時注意,拉開距離、放寬視野並非正向思考,若一味要求自己思考事物正向的一面,也是對情緒的否定與壓抑,無助緩解情緒。

3.向著目標前行:


專注建構想要的生活。過去的失落或當前的不順遂可能無法改變,負向情緒也難完全消除,但努力朝向目標前進、實現自我時的滿足和成就感,可慢慢減少過去負向經驗在生命中的比重。

潘奕瑄提醒,童年逆境確實是生命經驗中很難跨越的失落,但若執意將某一段經歷作為人生決定性的因素,就會失去為自己生命承擔責任、成長的機會;反之,若能深入了解這些事件對自身的影響,進而調整自我,便能讓經歷產生意義與力量,讓生命更加完整。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