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胃癌治療落後韓日?專家點出三大關鍵問題!忽視胃部不適恐延誤胃癌診斷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每逢年節過後,腸胃科門診湧入大批病患,暴飲暴食導致的胃脹氣、胃痛等症狀頻繁發生。然而,部分民眾習慣依賴胃藥暫時緩解不適,卻忽視了潛在的健康危機,甚至延誤胃癌的早期診斷與治療。
根據國健署最新統計,台灣每年新增約4,000名胃癌病例,其中第二至四期佔比高達67.29%,確診時多已進入晚期,治療選擇受限,也影響預後。醫界呼籲,應提升早期篩檢率、加速新藥核准、強化醫療可近性,以改善台灣胃癌的治療現況。

台灣胃癌存活率20年僅提升3%,醫界籲跟進國際標準

台灣胃癌醫學會沈延盛理事長指出,根據全球癌症存活率監測(CONCORD計畫),台灣過去20年來胃癌存活率僅提升3%,遠落後於日本與韓國。主因在於篩檢制度不健全與藥物治療選擇受限。韓、日積極推動胃癌篩檢,並提供更多藥物選擇,使存活期大幅提升。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陳仁熙理事長補充,目前台灣第四期胃癌占比高達30-40%,其中僅6%的HER2陽性病友能獲得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而HER2陰性病友若CPS<5,更無法獲得免疫療法,治療仍以化學治療為主。但國際最新研究顯示,新型標靶藥物能降低近1/4死亡風險,並顯著延長存活期。醫界呼籲,台灣應加速引進國際標準治療方案,改善病友存活機率。

加速新藥審查,強化醫療可近性,提升病友存活率

目前台灣胃癌藥物核准速度落後東亞國家,部分已證實有效的標靶藥物與免疫治療在台灣須等待長達三年才能核准,對於晚期病友來說,這是生死關鍵期。此外,偏鄉與資源不足地區的病友,往往無法獲得即時完整治療,政府應強化分級醫療體系,確保每位病友都能獲得應有的照護。

台灣癌症基金會張文震執行長表示,胃癌病友除了與疾病奮戰,也面臨經濟與心理壓力。高額的藥費讓許多病友因財務考量而放棄治療,顯示台灣胃癌治療的醫療平權問題。政府應加速新藥審查機制,讓病友能儘早使用國際驗證的創新療法,縮短等待時間。

2030健康台灣啟動,胃癌篩檢與治療改革迫在眉睫

在「2030健康台灣計畫」推動下,胃癌已於2025年正式納入第六癌篩,擴大幽門桿菌篩檢,顯示政府積極應對胃癌問題的決心。然而,台灣幽門桿菌感染率僅約20%,無法涵蓋所有高風險族群。沈延盛理事長建議,應比照肺癌篩檢模式,針對家族病史或高風險族群進行胃鏡檢查與生物標誌物檢測,提升早期診斷率。

此外,政府應重新檢視胃癌組織切片檢測範圍,目前健保僅涵蓋五種檢測,未能完整涵蓋所有標靶治療所需的生物標誌物,導致部分病友即使有合適藥物,也無法獲得治療。

政府、醫界攜手推動「胃來可期」健康願景

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吳卉汝理事長呼籲,民眾不應輕忽胃部不適,應積極篩檢並早期診斷。同時,透過篩檢普及、創新治療引進與醫療資源整合,提升台灣胃癌治療水準,與國際接軌。相信在政府、醫界與病友共同努力下,未來胃癌治療將迎來重大突破,病友不再孤軍奮戰,真正實現「胃來可期」的健康願景!
官方網站_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編輯部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編輯部
成立於1998年,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是一個專注於醫療、藥品、保健、養生與生活知識的醫藥健康媒體平台。不僅提供最新的醫藥新聞,更致力於成為民眾的「醫療決策評估夥伴」。

延伸閱讀

醫學名詞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