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黑死病」的再認知─漸被遺忘的「鼠疫」

文�宏恩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譚健民醫師

「鼠疫」是由「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感染而來的,是一
種與囓齒類及其跳蚤的人畜共通的高度傳染性疾病,其主要傳染源就
是鼠類,一般先在家鼠以及少數其他嚙齒類動物如貓、羊、免、駱駝
、狼、狐間流行,再由鼠蚤傳播給人,而很少在人與人之間傳染。

鼠疫在世界歷史上有過三次的大流行,尤其是十四世紀中期,鼠疫曾
橫掃歐洲大陸,並造成二千五百萬人因而喪失性命。之後在1894年香
港暴發鼠疫的大流行,而經由耶耳辛氏(Yersinia)與北里氏
(Kitassato)分別發現其致病原。

根據流行病學的探討,最近十年前的1994年,在印度亦出現震驚全世
界的鼠疫大流行;目前鼠疫流行地區主要為南美洲、非洲東部、蒙古
、越南、巴西、中國大陸、馬達加斯加、緬甸、秘魯、美國以及紮伊
爾等地區。因此,鼠疫仍是衛生當局防治的重要工作。

鼠疫潛伏期一般在二至六天之間,常發生在炎炎夏日中,其主要與鼠
類繁殖活動有關。鼠疫桿菌本身毒力就很強,會快速散佈在個體的內
臟、淋巴結、血液以及痰液中,而罹患鼠疫的早期症狀及表徵則為畏
寒或寒顫,之後伴隨著高燒(可達攝氏39∼40度)。


在臨床上,「腺鼠疫」最為常見。個體在感染鼠疫早期的表徵是在被
跳蚤咬傷部位並沿淋巴管而上,到達局部淋巴結,引起淋巴結炎,並
導致淋巴結腫大,其直徑在2∼3毫米,大者可達5∼7毫米,表面潮紅
,與皮下組織粘連不能推動,但觸感堅硬,有劇烈壓痛,嚴重者淋巴
結潰瘍,並排出紅色混濁膿液。因個體下肢被鼠蚤叮咬的機會較多,
因此「腺鼠疫」發生部位以腹股溝最為常見(70%),其次則為腋窩
處部(20%)以及頸部淋巴結(10%),而多數單側發生為主。

「肺鼠疫」主要症狀則為咳嗽、呼吸困難、發紺並產生大量泡沫血樣
痰液,而痰液中含有大量鼠疫桿菌。由於患者呼吸極度困難,臉部皮
膚青紫,死後因皮下出血,而使皮膚常呈藍紫色,故因而有「黑死病
」之稱。


「敗血性鼠疫」則以飛沬傳染,其呈現全身中毒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症
狀較為明顯。此時罹患者的皮膚、眼結膜、皮膚黏膜出現瘀斑出血甚
至臟器都有明顯出血傾向,並呈現呼吸急促以及脈搏微弱虛脫的重症
表現。後兩型鼠疫患者如不及時明確診斷並接受治療,則罹患者可能
在數小時至2∼3日間死亡。

在日常生活中,倘若看到群鼠相繼死亡,並隨後發現存有上述症狀的
病患,則應高度考慮鼠疫的存在,並立即通告相關衛生當局,而罹患
者絕對要接受強制隔離,甚至住院隔離治療,並防止經由中央空調系
統途徑的空氣傳播開來。基本上,罹患個體在接受抗生素如鏈黴素、
四環素和磺胺類治療三天後,病情就可得以好轉,此時方能解除其隔
離限制,而病患的排泄物以及周遭環境則必須嚴格徹底完全消毒。

鼠疫的預防工作著重於嚴格控制傳染源以及滅鼠、滅蚤,而疫區及其
周圍居民、從事鼠疫防治工作人員、進入疫區的民眾均應接受「鼠疫
疫苗」接種。事實上,防治鼠疫應由避免被跳蚤叮咬,防止囓齒類動
物進入住家,並避免接觸及謹慎處理鼠屍,而居家環境更需要定期做
好滅鼠及滅蚤的消毒工作;此外,個人的預防保健及衛生習慣如早睡
早起、不熬夜不勞累、規律生活、均衡飲食、勤洗手也是很重要的。
本文作者:譚健民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