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異位性皮膚炎--中醫治療兼顧扶正、祛邪

文:財團法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 中醫科主治醫師鄧正梁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具有遺傳傾向的過敏反應性皮膚病。多數患者是由嬰兒期濕疹反覆發作延伸而成,其父母常有哮喘、濕疹、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史。

典型的異位性皮膚炎除有濕疹臨床表現外,還有容易罹患哮喘、過敏性鼻炎、濕疹的家族性傾向、對異種蛋白(如魚、蝦、牛奶等)過敏、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E值高、血液嗜酸性白血球增多等情形。
 
異位性皮膚炎臨床上分為嬰兒期、兒童期、青年成人期三個階段。不同的階段,其症狀有明顯的差異。

嬰兒期多由食物和吸入物引起,與餵養護理不當、外界刺激有關。兒童期常伴發哮喘和過敏性鼻炎,且多與濕疹交替發作。
 
成年後發病和精神因素有密切關係,過度的煩躁、苦悶,或精神緊張、生活壓力可使病情加重。多數於嬰兒期可自癒,約有十%的病人移行至成人期。年紀大的較少見,少數超過四十五歲,但亦有延續頑固而至五十至六十歲才痊癒者。
 
嬰兒期好發於面頰部,局部潮紅、糜爛、滲出、結痂,自覺劇癢。通常在一至二歲可自癒,少數可遷延至兒童期。
 
兒童期皮膚症狀可分為兩型:癢疹型好發於四肢伸側,主要為散在性小丘疹,自覺劇癢,常伴有抓痕和血痂;濕疹型好發四肢屈側,滲出濕潤或呈局限性苔癬樣變,抓後糜爛、滲出、結痂等。
 
青年及成人期多為局部性乾燥皮損,紅斑或丘疹,皮膚呈苔癬樣變,覆灰白色鱗屑,或有色素沈著。各個階段患者小血管對各種刺激亦顯示異常反應傾向。
 
異位性皮膚炎病因為先天秉賦不足和脾腎虧損,復因毒熱內蘊、感受風寒濕熱外邪,本虛而標實。在嬰兒期常表現為心肝火熾的胎毒證,以實證為主,宜瀉心肝實火、清胎毒,以消濕疹。在兒童期表現為脾常不足之脾虛濕熱證,宜標本兼治,既健脾又清利。

成人期以正虛為主,兼感外邪,治宜補益脾腎。
 
異位性皮膚炎為難治之病,其難點主要在於處理好扶正與祛邪的關係,即在其發病的任何一期中,沒有完全的實證,也沒有完全的虛證。
 
如胎毒證是以熱毒內蘊為主,又兼有陰血不足,若用苦寒瀉火太過,則會化燥傷陰,而使大便更乾結,火毒更盛。
 
著名醫家趙炳南先生對本病總結的註解為:「平素體質虛弱,脾失健運,濕毒內蘊,兼感外界風邪而致病;治宜除濕、解毒,祛風止癢兼調和氣血,標本兼治,能獲得較理想的效果。」不失為本病治療的一個基本原則。
本文作者:振興醫院中醫科 鄧正梁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