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懷孕與靜脈曲張

A:

孕育一個新生命是令人興奮而期待的事,然而,在漫長的十月懷胎過程中,母親身體上巨大的變化則不可避免。為了提供新生命的發育及成長,母親的身體必然會有一些調適及改變,這些改變包括血流量增加、呼吸速率變化、水分滯留體內、血管擴張等生理上的調整。隨著懷孕及荷爾蒙增加,有些改變可能讓準媽媽既擔心又困擾,例如皮膚變粗糙、乳房漲大、妊娠紋出現、皮膚色素沉澱等,當然也包括全身水腫及靜脈曲張。根據統計,懷孕婦女約有20%可見到有下體靜脈不同程度的曲張。以下,我們就針對這個惱人的問題,做進一步討論。

‧何謂靜脈曲張

所謂「靜脈曲張」,是指靜脈血管血液回流不良,或靜脈瓣無法關閉,所引起深部或表淺性靜脈血管擴張與腫脹情形,凡是在靜脈回流心臟的路徑上,有任何阻塞或壓迫,都有可能造成其遠端靜脈的曲張。臨床上,以發生在下肢的靜脈曲張最為常見,尤其是我們所要討論的「妊娠靜脈曲張」。

‧妊娠靜脈曲張

許多懷孕婦女的下肢,會出現外表看起來像蜘蛛網狀的青筋,或有淺藍色血管明顯浮腫,嚴重的甚至會出現結節狀的靜脈瘤,這樣不但造成外觀上的不雅,也常常會引起脹痛,更有可能會引發出血或血栓靜脈炎。

‧發生原因

懷孕婦女出現下肢靜脈曲張的原因有很多,除了荷爾蒙變化,使得血管張力降低之外,懷孕時的血流量增加、血流速減緩、靜脈壓力升高也是原因之一,當然,最直接的就是日漸膨大的子宮,對下腔靜脈及骨盆腔靜脈的直接壓迫所致。根據研究,股靜脈(即大腿靜脈)的壓力,在平躺時測量,可以由懷孕十週時的 8公分水柱逐漸升高,到接近生產時,則可高達24公分水柱,其壓力變化有三倍之多。

由於子宮的壓迫影響血液回流,使得血液聚積在身體下半部,所以,在懷孕後期,大多數孕婦都會有足踝或下肢水腫情形,特別是長久站立後,水腫情形會更加嚴重。又因為血管靜脈本身擴張性的改變,下肢水腫便合併靜脈曲張發生。臨床上,下肢靜脈或骨盆腔靜脈壓迫所導致的靜脈曲張,可發生在足背腳跟、小腿及大腿後側,甚至陰唇會陰部及肛門。這種靜脈曲張出現在肛門時,就是所謂的痔瘡。如果懷孕前原本就有痔瘡的人,在懷孕中通常會更加嚴重,而且越接近預產期時越大。痔瘡不但會引起大便疼痛,更容易破裂出血,而造成貧血情形,有些甚至會引起肛門膿瘍或發炎。

‧常見的靜脈曲張

出現在小腿或大腿的下肢靜脈曲張最為常見,此與年齡增加、肥胖或是多次懷孕有直接關係,即一次懷孕比一次懷孕更加明顯,且愈接近預產期時,子宮壓迫會愈厲害,靜脈曲張也會愈明顯。慶幸的是,懷孕所引起的靜脈曲張,大多在生產後六星期內會完全消失。產後六星期,如果靜脈曲張未消失,即表示可能永遠不會消失。

下肢靜脈曲張除了造成外觀上的問題,有可能因血液沈積,造成下肢腫脹或鬱血性皮膚炎,而曲張的血管有可能因搔抓、發炎或碰撞而出血,最嚴重的還可能引起靜脈炎或血栓栓塞,特別是深部靜脈的於塞,有可能進一步造成肺部或腦部栓塞,後果將更加危險。

‧診斷方式

臨床上,診斷靜脈曲張有許多方法,包括最有用的都卜勒超音波,其實在懷孕時也常常並不適用。因為當孕婦平躺的時候,子宮會壓迫下腔靜脈、骨盆腔靜脈或腸骨靜脈,使得測量變得很不容易。其他血管攝影術或核子碘掃描,有其侵襲性及診斷上的限制,因此,除非懷疑有深部靜脈栓塞症,否則並不常使用。

‧如何預防

和許多其他疾病一樣,靜脈曲張最好的治療方式便是做好預防工作。以下提供準媽媽一些建議:

1避免長久站立

白天工作時,儘量不要站立太久,但也不要長久都坐著不動,應該儘可能走動,或隨時做足背的屈曲運動,使肌肉收縮,幫助血液回流。

2切忌交叉翹腿

在坐著休息時,可抬高小腿於矮板凳上。切忌交叉翹腿,妨礙血液循環。

3穿著舒適衣物

儘量穿著寬鬆且舒適的衣物,尤其是在小腿上禁止穿很緊的襪帶、束帶或半統襪等。

4採左側臥睡姿

睡覺時,宜採左側臥姿勢,因為,側躺時子宮不會壓迫血管,靜脈壓才不會上升。

5睡時墊高腿部

睡覺時,腿部可以用枕頭稍微墊高,幫助血液回流。

6多吃蔬菜水果

多吃青菜、水果,以防止便祕情形。保持充分休息,切勿使孕期體重超重太多。

‧保守治療為原則

如果出現靜脈曲張情形,一般在懷孕中仍以保守治療為主,儘量不採用外科手術方式。也就是說,除了上述注意事項之外,準媽媽可以開始使用彈性褲襪,以外在的壓力加以壓迫。使用彈性褲襪必須特別注意,一般以醫療用彈性褲襪效果較佳,但必須在每日早晨下床前,先將腿部抬高數十分鐘後再穿上。因為,下床後較多的血流聚積在下肢,若於下床後才穿彈性褲襪,可能反而不利於血液回流。

有靜脈曲張的孕婦,有機會應該儘可能躺下來休息;洗澡水不宜太熱,因為水溫過高,可能使血管擴張更厲害,更可能使得下肢皮膚搔癢加劇。一旦皮膚出現發炎、潰瘍或出血情形,則應立即就醫,以免引起併發症。

除了個人特殊體質的因素之外,靜脈曲張還是可以小心避免,因此,將心情放輕鬆,保持健康生活,仍是所有準媽媽面對這些問題的最重要態度,如此才能真正享受新生的喜悅。

2002-05-15 18:55:45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