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腳踝扭傷不簡單

A:

腳踝扭傷看似簡單,臨床上處理起來卻非常棘手。腳踝是人體最接近地面的關節,支撐著來自於身體的重量,承受著活動所帶來的衝擊;因此在損傷後期,若無法重建足踝關節的穩定度與協調性,遺留下的將是關節卡卡的、有聲音、甚至活動一段時間特定部位又產生疼痛的困擾。以下從物理治療的角度,針對可能的情況加以探討,指引您自我檢視傷情,以便就醫時作為與醫療人員溝通的依據。

腫脹範圍大並不代表傷得比較嚴重
腳踝扭傷發生當下,損傷的程度大致上就已經決定了;哪些韌帶發生撕裂、哪些血管破裂、又有哪些肌腱被拉傷。腫脹的程度越嚴重,普遍意味著血管與其他軟組織損傷程度也越嚴重;但有些特殊情況下,韌帶斷裂並不一定合併有大血管撕裂,這種輕微的腫脹,最容易讓人忽略隱藏在背後韌帶已經斷裂的事實;相反的,有些腳踝扭傷僅扯斷了大血管卻沒損及韌帶,即使外觀腫得像麵包一樣駭人,但癒後卻比前者來得好上許多。

排除骨折的可能性
並非嚴重的外力撞擊才會導致骨折,臨床上單純的翻腳刀合併骨折的例子屢見不鮮,若有骨折的疑慮,照張X光片即可迅速釐清;一旦確診骨折應由骨科專業評估進一步處理的必要性,若無骨折即可以物理治療介入。

釐清韌帶是否斷裂
足踝周遭有很多韌帶,主要韌帶的斷裂往往造成關節穩定度喪失,簡單的理學檢查即可判斷,確診為韌帶斷裂應考慮以石膏固定的必要性,但日後所可能帶來的關節孿縮的結果是必須被考慮的。除此之外,主要韌帶斷裂總是導致關節鬆弛的後遺症,病患主觀描述活動時有聲音或是不穩定的感覺,這種情況下可在激烈運動時,輔以運動貼紮技術或足踝護具提升關節穩定度。

治療首重消腫
損傷初期的疼痛,往往來自於患部的腫脹,正常的情況下,腫脹應該隨著人體循環慢慢排除代謝掉,熱療或外敷生草藥也有助於促進局部循環,但若有長時間的腫脹或水腫,會延阻後續治療以及功能訓練的時程,甚至引發嚴重的沾黏以及骨膜異常增生,應儘速找出原因並儘速排除。人體的靜脈以及淋巴系統就如同城市的下水道一樣,如果無法順利排除積水,一定是回流系統某個地方阻塞住了;若能找到淤塞的點加以鬆解,腫脹自然隨著人體循環迅速消除。

儘速恢復關節活動度
關節活動度異常往往發生在石膏固定或長時間腫脹之後,除了特定方向受限,也會伴隨關節囊緊縮的現象,必須透過關節鬆動手法矯治;您可以將患側與健側作四個方向的測試(背曲/蹠曲 內翻/外翻),即可檢視是否有活動度受限的問題。關節孿縮的時間持續越久,僵化的現象也會日趨嚴重,必須花更長的時間才有辦法治癒,不可不慎!

錯位應儘速復位
錯位以往是中醫以及民俗療法常用的字眼,在物理治療的意義,代表著關節面微小錯動,導致作動不順暢,也就是病患常形容『卡卡的』現象;錯位在X光檢查上並無明顯發現,必須藉由專精於手法治療的治療師,透過關節活動測試加以確認並解決;原則上,若非足踝已有韌帶鬆弛的後遺症,透過幾次手法矯治,病患即可感覺錯位引發的不適明顯解除。

解除軟組織沾黏
沾黏往往是患部疼痛的來源,亦可能是導致局部循環不良的原因。幾乎所有的軟組織修復過程多少都會遺留下沾黏的問題,嚴重程度多寡而已;腫脹的範圍越廣、時間越久,沾黏的問題也越大、必須花更多的時間才能解除;肌肉、肌腱、韌帶以及筋膜….等等,都是可能發生沾黏的構造,臨床上可透過深層按摩手法、高頻震動槍,甚至體外震波儀鬆解之。針對軟組織沾黏有專文討論,請參閱 http://painless.idv.tw/sportinjury/002.html

筋縮問題
扭傷恢復後期,腫脹已消除,活動度也幾近正常,但活動起來總是有種莫名『緊繃的』感覺,常見於跑步、長時間步行、上下樓梯、或是蹲踞動作時,這即為典型的筋縮現象;筋縮大多起因於損傷當下肌肉拉傷的後遺症,但也可能起因於傷後步態不良,長時間代償而累積下來的勞損。大肌肉(脛前肌/比目魚肌/悱腸肌)的筋縮問題,藉由上下被動伸展即可誘發出痛點確認;兩側小肌肉(脛後肌/悱長肌/悱短肌/蹠間肌)的筋縮則有賴專精於手法治療的治療師,透過觸診加以評估解決。


個人化運動治療計畫
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很多人以為不痛了就可以繼續打球了,殊不知在這段受傷期間,因為疼痛、休息已經讓你的大腦動作控制系統受到了干擾與混淆,動作已經不比受傷前流暢,此時若貿然恢復激烈運動,勢必提高二次傷害的風險,從王建民受傷的例子不難看出端倪,回到球場正式比賽前,還有運動治療這段路要走。運動治療初期包含了自主性伸展/按摩/肌肉強化等基礎訓練處方,後期則著重於功能性訓練:慢跑à長跑à直線衝刺à側滑步/交叉步à折返跑à雙腳米字型跳耀à單腳米字型跳耀à正常活動;當然了,針對不同的運動型態與需求,訓練內容還是得適當調整與修正。運動治療階段,短者一個月,長者持續一整年都可能,有賴於患者本身持之以恆的執行。

足踝關節骨位不正導致的習慣性扭傷
除了上述的原因,長短腳、骨盆歪斜、脛骨過度內旋、以及足跟外/內翻,都有可能導致足踝關節長期處在不正確的位置,活動時重複性的韌帶以及肌腱拉扯,終究導致習慣性扭傷以及慢性疼痛的結果,這種情況下建議接受完整的生物力學評估,考慮以功能性鞋墊介入;導正足踝重力線,習慣性扭傷自然迎刃而解。

以上所探討的原因,往往同時存在,並相互影響;臨床專業人員應仔細辨證,確認病因,治療對策自然正確有效。

2011-06-22 22:55:04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