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人生是邁向死亡的歷程 死亡學與生命的出路

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社會服務室主任 陳武宗

死亡學﹝Thanatology﹞一詞,在本世紀初先後由俄、美科學家提出,主要目的希望以科學的精神及方法研究人類死亡的課題,減少人類承受痛苦的過程,並改善人類生活的本質,但有關「死亡學」的系統研究,在國外也是最近幾十年才積極進行,而國內更落後甚多。

在死亡學者編集的「死亡科全書」中界定,死亡學是一門研究與死亡相關的行為、思想、情感及現象的學科,採用科際合作的觀點,探討與死亡相關的現象及行為,研究主題包括有:「死亡原因」、「生命及死亡的意義」、「臨終者的內在經驗」、「喪親者的悲傷歷程」、「生命權倫理難題之抉擇」、「死亡教育」及「緩和醫療與安寧療護」等等。

多變又變化快的台灣社會,民眾面對的生活與生命適應難題不少,尤其在生死議題方面。隨著人口老化,疾病慢性化及癌症高居國人十大死亡原因之首,天災及意外事故帶來的死傷慘狀,死亡的陰影與訊息,不斷衝擊國人的日常生活與生命價值觀,因此找尋生命的意義與出路,提昇精神生活境界與擴展生命視野,成為整個社會轉型中重要的課題。

如何以科學的精神與方法,打破「死亡」的社會禁忌,積極探索死亡的學問,提昇國人面對死亡課題理性的思維層次,避免陷入玄學命理或超自然混沌境域。或可化解生命的不安與自在面對個人生死的歷程。

民國82年7月美國天普大學教授傅偉勳先生的所著「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一書,掀起國人打破傳統死亡禁忌話題與開始關注探索生死議題之風氣,而坊間探討死亡議題的書籍,也漸為民眾接受,並登上熱門暢銷書排行榜之列。此現象反應出國人面臨生死大事的態度與應對方式,已改變中,另在大學殿堂開設生死學相關課程,也引發大學生死亡教育的熱潮。更值得一提的是國內第一所死亡學研究所已正式誕生,對培養死亡教育專才與相關研究之進行,是台灣死亡學邁入科學研究的新旅程碑。

至於最常面對人類生老病死的醫學教育家、研究者及臨床各類專家,如何跳脫習以為常的慣性與例行化反應,重新賦予死亡學在醫學研究與教育領域適當的定位,並以新的耳朵,新的眼睛,新的思維觀點,新的研究手法,探討人類死亡相關課題,應可為新的醫學教育與學術臨床生涯注入新的活水泉源,深化與培養符合新世紀的生命價值觀。而在醫學院的教育課程中積極規劃生死學相關科目,在醫療臨床過程儘速設立臨床倫理諮詢團隊小組,提供醫療新生力軍面對臨床生死倫理難題之諮詢服務,皆是立即可行的措施。而成立安寧病房,藉由累積照護與關懷癌末期患者的經驗,也可收到實質教學、服務與本土研究之三重效益。

現代德國哲學大思想家海德格﹝Heidegger﹞說:「人生是邁向死亡的歷程」,中國先賢哲人直撫生命歷程,就是:「出生入死」,生死既是共生共存,甚至互相滲透。那麼如何培養出融合理性科學與生命哲學的生死智慧,用以協助人類面對死亡的挑戰,並能夠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尊嚴呢?「現代生死學」應是身為現代人一門共同必修科目,也是在混亂社會與命理世俗性宗教盛行下,尋找安身立命之道或生命出路的良方。更是現代人獲致善終﹝Good death﹞人生的不二法門。

本文摘自「高醫醫訊」第17卷第8期
本文作者:陳武宗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