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聞

艷陽高照,防曬至關重要!曬傷了該怎麼辦?如何預防?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 吳婉華 資料來源/衛福部國健署 炎炎夏日已然到來!曬傷是夏季常見的皮膚傷害。因此,夏天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做好防曬!若防曬措施不足,不僅會讓皮膚變黑,還可能引發皮膚紅腫、起水泡、脫皮等曬傷問題,甚至有可能誘發皮膚癌等嚴重疾病。因此,無論性別年齡,都應該高度重視防曬工作。 認識紫外線 紫外線(Ultraviolet Ray)簡稱UV,是一種存在於自然界中的一種光線,無法用肉眼看見。根據其波長,能量及生物效應,通常可分為三種類型:UVA(長波)、UVB(中波)和UVC(短波)。UVA因穿透力較強,可透過玻璃和塑料到達室內,主要會導致皮膚曬黑、產生皺紋、讓肌膚老化;UVB能量較強,主要導致皮膚曬傷,且易導致皮膚癌,但穿透力稍差;UVC雖然能量最強,但幾乎無法到達地球表面。 可透過哪些方法防曬呢? 1.避免在艷陽高照時過度曝曬,特別是上午10點到下午4點這段時間。 2.使用遮陽帽、薄外套或撐傘進行防曬。若長時間在戶外活動,考慮購買UPF (Ultraviolet Protection Factor) 大於30的防曬衣物,或在洗衣時添加紫外線吸附劑,增強衣物的防曬效果。 3.選擇適合自己的防曬產品。SPF表示產品能延長皮膚被UVB曬紅時間的倍數,室內活動可使用SPF 15以上的產品,清爽不黏膩;戶外活動建議使用SPF 30以上的產品。於曝曬前15分鐘塗抹足量防曬產品,並每2-3小時補擦一次,避免曬傷。 若不慎曬傷該怎麼辦? 最重要的是避免繼續曝曬於烈日下,以免加重曬傷。建議使用蘆薈凝膠局部塗抹,具有消炎鎮定效果,可舒緩不適並促進皮膚修復。此外,局部冰敷可減輕疼痛感。一般曬傷通常3-5天會 痊 癒 ,若是有水泡,需較長時間修復,切勿刺破水泡,以免感染。曬傷部位可塗抹含低劑量類固醇的軟膏(0.5~1% hydrocortisone),減輕腫脹和灼熱感。曬傷後應多補充水分,避免身體脫水。

抗結核藥物誤用可能「傷肝」!瞭解正確使用注意事項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資料來源:藥害救濟金金會 肺結核俗稱肺癆,無論是紅樓夢中的黛玉,或是才華橫溢的鋼琴詩人蕭邦,都深受肺結核所苦。因結核病具有傳染力且易對治療藥品產生抗藥性,使得臺灣即使到了今日,結核病仍未完全根除。所幸結核病已不再是不治之症,只要堅持規律依照醫囑服用抗結核藥品治療,結核病仍可被治癒。 抗結核藥品可能引起皮疹、肝炎、視神經炎等不良反應,因此為求有效治療結核病及降低藥品不良反應風險,病友應配合醫師安排定期回診密切追蹤,醫師才能針對病友的個別情況,調整抗結核藥品。除了配合醫師治療之外,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整理抗癆引發肝傷害之藥品注意事項,讓病友在與結核病奮戰的同時,也要關注肝臟這個沉默的器官。 抗結核藥品可能會「礙」肝 結核病具有傳染力,且致病菌結核分枝桿菌易產生抗藥性,為避免結核病治療因抗藥性而失效,需仰賴病友堅持規律服藥,抗結核藥品才能有效抑制或殺死結核分枝桿菌,達到完全治癒的目標。 在結核病治療上,為避免抗藥性產生,常以多種抗結核藥品組合處方為主,第一線常見的治療藥品有Isoniazid (INH)、Rifampin (RMP)、Ethambutol (EMB)及Pyrazinamide (PZA)等,且以INH和RMP為主的藥物組合,幾乎能治癒所有的新發結核病病人。INH、RMP及PZA可能導致輕微的肝功能異常,也有可能導致嚴重且罕見等程度不同的肝傷害 ,根據台灣歷年藥害救濟案件數據統計,藥品所引發嚴重且罕見之肝傷害包括急性肝炎、肝衰竭、猛爆性肝炎等,其疑似致害藥品則包含INH、RMP及PZA。抗結核藥品造成肝傷害的機轉不盡相同,一般於開始治療後的6-8週左右發生,但因每個人的體質或疾病狀況的不同,也會有於不同時間點發生肝傷害的可能性。 為了降低藥品不良反應風險且有效治癒結核病,病友除了就醫治療時,主動提供病史、用藥史,用藥期間也須配合定期回診,檢驗追蹤相關數值,以避免上述藥品造成肝傷害。 抗癆期間小心肝 服藥期間注意事項 在臨床上藥品造成的肝傷害,與個人的病史、用藥史或生活習慣密不可分,藥害基金會提醒,若您目前正在服用其他藥品,應主動告知醫師及藥師,避免抗結核藥品與其他藥品發生交互作用;若您為慢性肝炎帶原者(如B肝、C肝帶原者)、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患者、慢性酒癮者,應於治療前告知醫師;病友若屬於上述高風險族群或體重過輕、女性、年老者,更應密切注意自身對於抗結核藥品的反應,確保自身的用藥安全;切勿自行購買藥品、中草藥、保健食品服用,應諮詢醫師、中醫師及藥師等醫療專業人員後,經評估後使用;用藥期間也應避免飲酒。 藥害救濟基金會指出,並非所有的抗結核藥品所導致的不良反應,都需立即停藥,若治療期間出現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腹部不適(尤其是右上腹不適)、倦怠、茶色尿、眼睛皮膚泛黃、容易瘀青、血流不止或關節疼痛等症狀,應盡速回診就醫檢查,切勿自行停用抗結核藥品,以免藥品不良反應未得到適當的處置又失了抗結核藥品的治療效果,賠了夫人又折兵。 結核病的治療是一場長期抗戰,需有耐心與毅力服藥才能根治疾病,以保護自身及家人。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結核病病友在治療前應先了解藥品相關副作用,配合醫囑定期回診追蹤檢測肝功能,並注意自身對藥品的反應,才能在不良反應發生時,盡速回診就醫檢查,與醫師討論用藥,齊心協力戰勝結核。 參考資料 1.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2022)。結核病診治指引第七版。 2. UpToDate Antituberculous drugs: An overview (2023年9月23日下載) 3. Micromedex Isoniazid (2023年9月23日下載) 4. UpToDate Isoniazid hepatotoxicity (2023年9月23日下載) 5. 藥安簡訊編輯部 (2023)。藥物引發之肝毒性反應:台灣藥害救濟案件分析。藥品安全簡訊,83,7-9。 6. 黃以信 (2022)。藥物性肝損傷:亟需關注的藥物不良反應。臺灣醫界雜誌,65(2),13-22 7. UpToDate Treatment of drug-susceptibl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in nonpregnant adults without HIV infection (2023年9月23日下載)

低碘飲食搭配放射線碘治療,提升甲狀腺治療成功率!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甲狀腺亢進一種由於甲狀腺激素過量而引發的疾病,常見於Graves' disease(葛瑞夫兹氏病),這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由於患者的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甲狀腺,導致甲狀腺激素過度分泌。症狀包括體重減輕、心跳加速、焦慮、疲勞及眼睛突出等​​。 放射性碘治療 放射性碘治療(Radioiodine Therapy)主要用於治療甲狀腺亢進,治療方式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碘-131,藉由甲狀腺細胞對碘的吸收能力,使同位素碘被甲狀腺吸收,並釋放出β射線,進而破壞過度活躍的甲狀腺細胞,達到治療效果​​。 低碘飲食的重要性 在進行放射性碘治療前,患者通常需要實行低碘飲食,目的是減少體內碘的含量,使治療時放射性碘的吸收更為有效。低碘飲食應避免高碘食物如海鮮產品、碘鹽及某些加工食品​​。 低碘飲食實施指南 避免食物 魚、貝類、蝦、海帶等海鮮產品 含碘的調味料,如加碘鹽 特定綜合維他命 推薦食物 新鮮肉類、蔬菜和未加工的全榖類 無碘鹽或未加工的調味料 低碘食譜範例 早餐:稀飯、水煮蛋白、洋蔥炒肉絲 午餐:白飯、烤雞排、炒油菜、冬瓜湯 晚餐:五穀飯、彩椒牛肉、玉米雞丁、白蘿蔔湯​ 放射性碘治療是治療甲狀腺亢進的一種有效方法,低碘飲食則是治療中的重要步驟,可以幫助提高放射性碘的吸收效率,進而增加治療成功率!

音波拉提引領美容革命,深層緊膚新選擇!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隨著科技進步,美容醫學不斷追求更高的安全性與效果,其中音波拉提技術(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HIFU)因其非侵入性和有效性,已成為市場上備受推崇的緊膚選擇。 突破傳統技術,達到深層緊膚效果 音波拉提利用高強度聚焦超音波(HIFU)技術,將超音波能量精確聚焦至皮膚的深層組織。當超音波能量被組織吸收後,可轉化為熱能,局部溫度迅速升高至60度以上,這種高溫作用能達到肌肉腱膜系統(superficial 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 SMAS)層,促使該層組織緊縮,從而實現拉提和緊致效果。此技術的優點在於能深入傳統手術拉皮時才能觸及的SMAS層,而無需開刀。 音波拉提治療流程與實施方式 音波拉提的治療過程快速且無需恢復期,適合忙碌的現代人。治療前,患者需與醫師進行充分溝通,評估膚質及討論期望效果。治療過程中,病患可即刻觀察到皮膚緊緻的效果,並在後續3至6個月內因膠原蛋白的重組與再生,逐漸顯現更加持久與顯著的改善。 安全性與可能的副作用 音波拉提被認為是安全的美容治療方式,其副作用相對較小,多數患者的不適感僅限於治療過程中的短暫疼痛。然而,由於其能量輸出較高,可能對深層神經造成刺激,因此在選擇提供此類治療的診所與醫師時,應優先考慮其專業背景和相關經驗,以避免如顏面神經損傷等風險。 音波拉提作為一種高效、無傷口的緊膚技術,對於追求美觀同時又需日常生活不受干擾的現代人來說,提供了一個理想的選擇。然而,每位患者的膚質和治療需求不同,選擇合適的醫生進行專業評估,有助於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深入了解自閉症:從早期診斷到全面治療策略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自閉症是一種神經發展障礙,本文深入探討如何識別和診斷自閉症,並介紹相關的轉介過程。 從早期診斷到擬定個性化治療方案 自閉症是一種神經發展狀態,從嬰兒期到成年期都有可能被診斷出來。其症狀範圍廣泛,從輕度到重度不等,可能包括非典型的語言發展、社交互動困難,以及重複且有限的行為模式和興趣。 自閉症的確切原因尚未完全明了,但研究顯示遺傳與環境因素都可能在其中扮演角色,診斷通常依賴行為評估和發展歷史的徹底檢查。早期介入與調整教育方式對於自病症患者發展至關重要。 自閉症常伴隨其他共病狀況,如語言障礙、學習障礙、注意力缺陷超動症(ADHD)、焦慮症及其他心理健康問題。鑑於每位自閉症患者的症狀和需求均具有獨特性,制定個性化的治療和支持計劃至關重要,以滿足其特定的需求和潛能。 跨專業團隊合作:制定自閉症治療計劃 自閉症團隊應包括兒科醫師、言語治療師、臨床心理學家或教育心理學家等核心成員。此團隊應與其他專業如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科醫師、職能治療師等進行定期合作,共同完成自閉症的診斷評估。評估內容應詳細記錄患者在不同環境(如家庭和學校)中的表現,以及這些行為或症狀對個人和家庭的影響。 通過建立專業的自閉症診斷和管理團隊,早期識別和介入自閉症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可以為家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資源。 自閉症治療選擇:從行為療法到教育介入的全面性策略 自閉症的治療需要一個綜合性的方法,涵蓋行為治療、藥物治療、輔助療法和教育介入。早期診斷和治療對改善預後至關重要,並且需要家庭、治療師和教育者的密切合作。 1、行為治療 自閉症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是行為治療,透過正面增強技術來教育孩童新的技能,並且逐步減少不良行為。治療通常要求高強度和長期的介入,以實現最佳效果。研究表明,早期且密集的ABA治療可以顯著改善自閉症兒童的認知、語言和社交技能。 2、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在自閉症管理中扮演著輔助角色,主要用於治療共病症狀,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焦慮症或睡眠障礙。常用的藥物包括Aripiprazole(Abilify)和Risperidone(Risperdal),這些藥物被證實可以減輕自閉症相關的易怒和攻擊行為。 3、輔助及另類療法 許多家庭選擇輔助和另類療法來支持傳統治療。例如,褪黑激素常用於改善睡眠問題,而馬術治療則被報告可改善社交和語言技能。此外,某些家庭嘗試使用特定飲食(如無麩質無酪蛋白飲食)和聽覺統合訓練。 4、教育和社會介入 教育和社會介入是自閉症治療的核心部分,包括特殊教育程序和社交技能訓練。這些方案旨在提供結構化和支持性的學習環境,幫助孩童發展必要的生活技能和學術能力。 透過社會關懷和專業的介入,我們能夠不僅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也能為他們的家庭帶來實質上的支持和希望。讓我們共同致力於建立一個更加包容和支持的社會,讓每位自閉症患者都能享有充滿愛與理解的成長環境。

狗狗能嗅出人類的隱藏疾病與情緒困擾!幫助醫師早期診斷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在近期的醫學研究中,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狗狗除了可以偵測出人類的癌症、病毒、寄生蟲、低血糖以及癲癇等生理狀況,甚至可以透過人類的呼吸、尿液和汗水來感知到與壓力相關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是指曾經歷過或目睹或知悉某一種事件,此事件超過一般人類經驗、目睹或知悉的範圍,且造成強烈痛苦、恐懼、無助感、並威脅到自身或他人的完整性或造成嚴重傷害。隨著醫學進步,研究人員持續探索新的方法來輔助診斷和治療PTSD。 狗狗如何識別人類的隱藏情緒與疾病 狗狗的嗅覺極其靈敏,能夠辨識出極微量的化學物質,這使它們能夠識別與特定疾病或情緒狀態相關的力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如:異戊二烯、單萜類。這些化合物存在於在人類的尿液、汗水和呼吸中。 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Dalhousie University)神經科學與心理學博士候選人Laura Kiiroja於2024年3月在《Frontiers of Allergy》雜誌上發表的研究指出,某些狗狗不僅能夠識別人類身上與PTSD相關的VOCs,還能在這些化合物表現初期即時識別,有助於預防或減輕創傷後的情緒困擾。 根據Kiiroja的研究,受過訓練的狗狗夠區分正常情緒狀態與創傷後壓力狀態下人類呼出的氣體,且準確率高達90%!這項能力可能讓狗狗在醫療健康監測、疾病預警及心理健康支持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狗狗偵測技術在心理健康領域的突破 然而,該研究的實際應用仍然面臨著一些挑戰,包括如何確保訓練方法的標準化、如何量化犬類的檢測準確性,以及如何在實際醫療環境中有效地利用這些能力。此外,由於研究中使用的犬只數量較少,未來的研究需要擴大樣本量,並納入不同品種的狗狗,以更全面地評估這些訓練犬在醫療領域中的應用潛力。 除了在PTSD領域的應用之外,未來的研究還將持續探索將此技術擴展到其他心理健康領域的可能性。例如,研究是否可以訓練狗狗偵測與焦慮、抑鬱等其他常見心理健康問題相關的生物標誌,這將有助於擴大服務犬在心理健康治療中的運用範圍。透過這些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狗狗如何支持心理健康治療,從而發揮出更大的潛力,幫助人們恢復及保持心理健康。 參考資料 Kiiroja, Laura, Sherry H. Stewart, and Simon Gadbois. "Can scent-detection dogs detect the stress associated with trauma cue exposure in people with trauma histories? A proof-of-concept study."  Frontiers in Allergy   5 (2024): 1352840.

2024年起醫病調解新法上路,維護病患權利,解決資訊落差問題!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優活健康網 醫療糾紛原因包括假性醫病糾紛,如溝通不良、醫師態度欠佳等,當醫療的過程或結果不如預期,醫病之間難免出現紛爭,甚至衍生成訴訟,造成兩敗俱傷。《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於2024年起正式實施,並建立全新的「醫療爭議調解」程序,一般民眾可以善用調解來爭取權益、解決紛爭。 調解為醫病搭起溝通平台 高雄地方法院調解委員周祖佑指出,醫病爭議的常見原因,包括結果不如預期、告知說明不足、收費或態度問題、或是醫療造成額外傷害等。因為醫療專業門檻較高,醫病之間對疾病和治療的認知,原本就存在一定差距,如果再加上溝通不足,就很容易引起爭議。 過去病方藉由提告請法官主持公道,但是訴訟需人力、時間和金錢成本,等待判決出爐需要耗時數年,不僅對雙方都身心煎熬,結果也不一定符合病方期待。而且訴訟中的攻防會使醫病關係更加對立,甚至可能造成「防衛性醫療」的產生。 周祖佑補充,調解有別於訴訟,是由專業的調解委員搭起溝通橋樑,讓醫病透過對話,共同討論多元的解決方案,更有機會回應病家的訴求。 醫療糾紛調解Q&A Q1. 醫療爭議調解和鄉鎮市調解有什麼不一樣? 周祖佑指出,許多民眾對調解的印象是由德高望重的地方人士出面協調金額,勸雙方各退一步。事實上現在可以透過衛生局申請醫療爭議調解,多是採取「雙調委」制,有醫療專業和法律專業的2位調解委員,共同協助當事人釐清醫療過程的問題,同時爭取法律上應有的權益。 Q2. 醫師擔任調解委員,會不會幫醫師講話? 不論是醫療調委或是法律調委,不僅具備專業,通常也要有助人熱忱,調解委員必須要秉持中立、客觀、公正的態度,才能讓雙方當事人信服,也才有可能促成紛爭解決。醫師擔任調委,不但能整理醫療上爭議點,也能用醫療的共同語言和醫方溝通,幫助兩方拉近差距。 Q3. 已經跟醫院談判破裂,參加調解會有用嗎? 周祖佑說明,醫病之間發生爭議時很緊張,彼此或許都有苦衷,但態度上會充滿防備,尤其是病人在專業上居於弱勢,也不容易相信醫方說明。透過公正的第三方機制,像是調解或是仲裁,來緩和雙方的緊張關係,也調和醫病間的不對等。 Q4. 參加調解一定要達成和解嗎? 調解成立與否,取決雙方當事人自主決定。若調解成立,雙方簽訂的調解書經過法院核定,具有確定判決的效力,就不能再提起民事訴訟或刑事告訴;萬一調解不成立,也不影響當事人後續的訴訟權益。實際上,常見醫病雙方調解時沒有達成和解,但經過溝通和情緒抒發,病方後續也沒有提起訴訟。 調解前先準備、聚焦疑慮  周祖佑表示,醫療爭議的病家認為醫師辜負了託付與信任,然而若遇上的是難以預期的風險或併發症,例如嚴重的藥物過敏或病毒引起的兒童心肌炎等,其實也很難苛責醫療人員。 他建議病家,在追究責任前最好能沉澱情緒,透過調解中的理性對話,多方了解醫療的事實和背景,再決定解決爭議的方式。參加調解前,病家也可以先做好準備,例如先列出醫療過程中疑慮的地方,讓醫方可以聚焦回應,也可先思考具體訴求或需要。 延伸閱讀 沒錢付醫藥費、健保費怎辦?快看「醫療救助金」懶人包 為什麼醫生都不開「最強止痛藥」?醫曝「真相」醫病雙方都要溝通 查看原文

銀髮族的飲食很重要!營養師分享銀髮族必備營養素,為健康加分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 吳婉華 資料來源/衛福部國健署 由於臺灣人口迅速老化,為銀髮族提供健康指南已成當務之急。從均衡飲食到適度運動,我們應注重每個細節,以確保長者享受品質生活。這篇文章提供了全面的建議,幫助銀髮族保持活力,享受美好退休生活。 隨著臺灣人口迅速老化,維持身體健康,享受愉快的退休生活成為眾多人的期望。截至民國111年8月底,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400餘萬人,預計114年,每5人中就有1人是長者,使臺灣步入「超高齡社會」。在這樣的背景下,銀髮族的健康狀況變得至關重要。 為了銀髮族的健康,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多選擇新鮮蔬果,盡量減少加工食品的攝取。 考量到長者可能存在的咀嚼或吞嚥問題,建議選擇質地較軟的食物或切小塊後食用。同時,每天要保持足夠的水分攝取,以避免脫水。若身體狀況許可,可以適時到室外活動,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並進行簡單運動以維持肌力,預防肌少症的發生。 年長者的飲食原則: 1.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 六大類食物包括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各種食物提供不同的營養素,確保每日攝取建議量,預防營養不良和便秘問題。 2.確保攝取足夠的熱量與蛋白質,並維持正常體重 適當攝取熱量和優質蛋白質,維持正常體重和肌肉健康。結合輕度運動,預防肌肉流失。 3.以清淡飲食為主 建議飲食選擇清淡口味,避免過多的調味,可運用蔥、薑、蒜等天然調味料增加風味,並多採用蒸、燉、涼拌等較健康的烹調方式,減少炸、煎等烹調方式。 4.選擇質地較軟、易咀嚼的食物 隨著年齡增長,長者可能面臨咀嚼和吞嚥困難的問題。建議選擇質地較軟的食材,例如蒸蛋、豆腐等,或選擇葉菜類等較好咀嚼的食材。另外,可選擇蒸地瓜、南瓜、芋頭等主食,並使用勾芡等方法讓食物更容易吞嚥。 5.少量多餐 採取少量多餐的方式,避免一次攝取過多食物,同時減少身體的消化負擔。 6.注意水分攝取 根據一般健康成年人的計算方式,每公斤體重應攝取30毫升的水。以一個體重60公斤的成年人為例,每天至少需攝取1800毫升的水。老年人常常不自覺地容易出現脫水問題,因此需要特別留意,確保身體補充足夠的水分。 只要長輩有攝取充足的食物,保持活動,並且有足夠的睡眠,生活中通常就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家人的陪伴和關心對於長者來說至關重要,這不僅能增添生活的色彩,也是一種情感的支持。因此,建議多花一些時間陪伴家中的老人,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每一刻。

連續高燒,當心腺病毒感染!腺病毒預防與治療全攻略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優活健康網 高燒不退,當心腺病毒作祟!腺病毒是感染人類黏膜的病毒,主要以呼吸道感染為主,常見症狀包括發燒、咳嗽,其次為眼睛發炎,腹瀉⋯等,因感染後可能連續發燒7到14天,因此也有「燒久姬」的別稱。 腺病毒症狀? 腺病毒(Adenoviruses)是感染人類黏膜的主要病毒之一,目前有超過50多種病毒。腺病毒症狀包括頻發燒、眼屎多、咳嗽、喉嚨痛、扁桃腺發炎甚至化膿潰瘍、腸胃炎(噁心嘔吐、肚子痛),以及出現紅眼、結膜炎。 腺病毒會傳染給大人嗎? 腺病毒易感染6個月至6歲小孩,而且春、秋以呼吸道感染為多;春、初夏以合併結膜炎為多。腺病毒傳染性、交叉感染高,接觸時間短者即可致病,因此連大人也會感染,以下為不同表現: 兒童腺病毒症狀:高燒5~7天、呼吸道感染、出血性膀胱炎、咽炎、結膜炎、急性腸胃炎等。 成人腺病毒症狀:流行性角膜結膜炎、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肺炎等。 腺病毒如何診斷? 秋冬是呼吸道疾病的好發季節,確實很難單純以症狀來區分是哪一種病毒,透過比較詳細的詢問以外,目前像是呼吸道融合病毒、流感、腺病毒、新冠病毒有快篩可以檢驗。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醫師許玉龍指出,病毒培養需要4~5天以上才知道結果,若孩子發高燒會先篩檢流感,若呈現陽性就要趕快投予抗病毒藥物。家長照顧孩子其實沒有太大差異,所以不需要執著於找出病原。 腺病毒和流感差別在哪? 以下表格,針對潛伏期、症狀、病毒特性、治療、預防方式來做區分。若出現症狀,仍應就醫得到正確判斷: 腺病毒多久會好? 腺病毒具高度傳染性,主要都是藉由飛沫與接觸傳染,潛伏期為2~14天,病程約為7~14天,並可於感染後2~3週產生抗體。經過症狀治療、支持性治療後,大多會自行痊癒,若症狀變嚴重應該立即就醫。 腺病毒目前無有效抗病毒藥物,以症狀治療為主: 退燒藥 蒸氣吸入,化痰、鼻塞藥 止瀉藥 類固醇眼藥水 消炎喉嚨噴劑 腺病毒如何預防? 腺病毒要如何預防呢?目前腺病毒無特效藥與疫苗能預防,最好的預防就是做好清潔與個人衛生。腺病毒對酒精有抵抗性,所以「勤洗手」是預防疾病的不二法門,以下洗手步驟,正確洗手就能防範病毒: 淋濕雙手,取適量洗手劑於手掌 手掌對手掌互搓5次 指縫間、虎口、雙手指尖搓揉5次 沖水時手指低於手肘 取擦手紙擦乾雙手 延伸閱讀 發燒流鼻水⋯是流感、感冒還是新冠肺炎?醫揭「4症狀」才是辨別關鍵 2023公費「流感疫苗」怎麼挑?有哪些廠牌?醫揭「1關鍵差異」這支較好 查看原文

「春睏」好困擾? 醫盤點5大原因,教你如何解決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健康醫療網 春天回暖,隨之而來的卻是春季疲勞與昏昏欲睡的「春睏」困擾。重症醫學暨胸腔內科專科醫師黃軒指出,春季疲勞可能受光照變化、花粉過敏、情緒和營養等因素影響。想避免春睏?保持規律作息、放鬆心情、避免花粉,確保維生素D攝取,都是有效方法。讓我們在這美好的季節中保持活力,遠離春睏的困擾,享受春日陽光! 春天回暖,天氣宜人,令人忍不住夢周公。「昏昏欲睡的『春睏』是真的嗎?」重症醫學暨胸腔內科專科醫師黃軒在 臉書 分享,春季疲勞或昏昏欲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包括了生物時鐘、花粉過敏、情緒和營養等5大因素。 1. 光照變化: 春天的日照時間增加,光照強度也隨之改變。這對人們的生物時鐘和睡眠規律產生影響。較長的日照時間,可能導致人們感到更早疲倦,尤其是在清晨,更讓人不想起床了。 2. 花粉過敏: 春季,是花粉過敏的高峰期。有些人,其實對花粉過敏,可能導致鼻塞、流涕、喉嚨不適,進而影響夜間睡眠品質 。 3. 季節性情緒障礙(SAD): SAD是一種與季節變化有關的情緒障礙,通常在秋冬季節出現。然而,一些人在春季,也可能感到情緒低落和疲勞。 4. 氣壓變化: 春季的氣壓變化,可能影響人們的身體。某些人對氣壓變化特別敏感,就可能會易感到疲倦。 5. 維生素D缺乏: 冬季通常陽光不足,這可能導致維生素D缺乏。維生素D與能量和情緒有關。到了春季,維生素D仍然補充不足,故虛累累不想起床了。 該如何避免春睏? 1. 早睡早起: 遵循自然規律,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就是有助於遠離春睏。 2. 紓解壓力: 適時放鬆心情,不要太拘束,多做一些輕度的身體運動,例如散步或伸展拉筋皆可! 3. 易春睏的族群,更要多注意 晚睡晚起生活作息不規律者 情緒或壓力過於緊繃者 做事急躁者 缺乏運動者 如果在春季感到疲勞,尤其是易春睏的族群,建議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適度運動、避免花粉,並確保維生素D的攝取。在這個春天保持活力,遠離春睏,享受這美好的季節! 查看原文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