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膽囊息肉」會演變為「膽囊癌」嗎?

文�宏恩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譚健民醫師

根據解剖病理學的研究,「膽囊息肉」是指膽囊黏膜上突出的異常小結節,又稱之為膽囊息肉樣病變﹝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但一旦民眾得知其膽囊內長有小結節,必然就會臆想是否罹患了「膽囊癌」。在臨床上,根據息肉的生長部位可分為膽囊頸部息肉、膽囊體部息肉、膽囊底部息肉;而根據病理組織分類則分為膽固醇性息肉(50%)、炎症性息肉(20%)、腺瘤性息肉(10%)、腺肌瘤性息肉(8%)以及混合性息肉(17%)。

在臨床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膽囊息肉是無明顯臨床症狀,其好發於四十至五十五歲的人口群中,絕大部份是在接受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才意外被發現的。由於膽囊息肉體積較小,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或核磁共振檢查也不容易被發現,但腹部超音波掃描卻是診斷膽囊息肉的最佳篩檢工具。根據臨床經驗,小息肉通常屬於良性,而直徑越大其癌病變的機會也越大(尤其直徑超過一公分以上者)。在臨床上,膽囊息肉極少會有如類似膽結石的症狀(如腹瀉、噁心、嘔吐、厭油、發燒甚至黃疸),亦不會有右上腹部疼痛或壓痛的症狀及表徵。

膽囊息肉是否須要接受膽囊切除?事實上,膽息肉伴隨有膽結石可以考慮膽囊摘除,但完全無症狀的息肉(不論是否併發膽結石),則以定期追蹤檢查為原則,即每三至六個月定期接受超音波掃描檢查,如發現息肉有明顯增大,或許再考慮膽囊摘除,但直徑超過一公分的息肉有較高的機率衍生惡性,此時還是考慮開刀切除。此外,一旦懷疑為「腺瘤性息肉」或「腺肌瘤」,不論其大小皆建議切除為原則。如果病患還併有體重減重或長期右上腹不適,除了膽囊息肉外找不到其他的病因時,亦可以考慮將膽囊切除。

根據流行病學統計,家庭成員中有膽囊息肉的子代其膽囊息肉的發生率比正常人高出2∼5倍,發病年齡在25∼55歲之間,男性多於女性。在臨床上,下列情形者較易罹患膽囊息肉如不吃早餐甚至很少吃早餐者;飲食不規律者;長期多量飲酒者;攝取富含油脂食物(尤其是高膽固醇食物)者;生活及工作壓力較大者;經常煩燥易怒及情緒抑鬱者;經常熬夜、生活不規律而不常運動者。

少數膽囊息肉罹患者會伴隨肝功能異常現象,但這與膽囊息肉沒有直接關係,肝功能異常可能與其他肝疾病,或檢查前曾服用某些藥物,或大量飲酒有關。此外,高脂血症患者亦較易患膽囊息肉,主要是與膽固醇代謝有關,但某些膽固醇息肉罹患者的血清膽固醇濃度並不高,其主要機轉可能與膽囊內環境穩定有關。此外,根據流行病學探討,有5∼15%膽囊息肉罹患者會衍生癌病變,其中「腺瘤性」的癌病變率遠較高於其他類型的息肉。

本文著作權歸 譚健民醫師所有

作者簡介:
宏恩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中心診所醫院家醫科主任
中華民國旅行業經理人協會首席醫療顧問
三商美邦人壽北區部 首席醫療顧問
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線上諮詢醫師
家庭醫學科(著重於臨床預防保健規劃工作)
旅遊醫學科(旅遊前的健康規劃)
老年醫學科(成年人慢性病的診治)
肝膽胃腸科(肝膽胃腸疾病如肝炎、肝硬化、消化性潰瘍)
保險醫學科(協同壽險從業員提供壽險客戶實質的家庭醫師服務的觀念)

譚健民醫師(醫療服務網棧 www.98.to/tamkm)
本文作者:譚健民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