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打倒惡視力健康放暑假,『明眸皓齒』聰明一個夏!

開心放暑假,家中的小朋友是否「眼不離電視、口不離零嘴」也讓健康標準放大假?北醫附設醫院針對假期後出現的「開學視力惡化症候群」、幼童乳牙齲齒問題提出建議,提醒父母在暑期中提高警覺,注意這兩項最常見的健康問題。

北醫附設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徐維成說到,在近幾年的門診中,發現許多學童在新學期開始時,視力明顯有惡化現象,近視度數一下子急速增加,形成所謂的「開學視力惡化症候群」。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學童在暑假期間多沉溺於看電視,打電動玩具,沒有受到適當的節制。在家中不似在學校內,有上課及下課休息規律的作息時間表,使得眼睛一整天都無法得到適當的休息。因此在暑假期間學童的功課負擔雖然較輕,卻反而近視度數較容易加重。

近視就如同許多疾病一樣,只要能早期發現,定期地追蹤,並給予適當的治療(包括視力保健衛教、藥物治療、配戴合適的眼鏡或隱型眼鏡)是可以減緩近視的增加以及減少高度近視以及伴隨其而來的諸多併發症。一般人常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儘量不要戴眼鏡,因為怕戴眼鏡後,眼鏡會使眼睛的近視度數越來越深。事實上,使近視越來越深的原因,並非因為戴眼鏡,而是用眼習慣不良以及未接受適當的近視治療所導致;如果眼鏡配戴適當,反而會減緩近視增加的度數。若眼睛已看不清楚,需要瞇著眼睛看,卻仍不配戴眼鏡,或配戴了度數不適合的眼鏡,才容易導致近視。

台灣素有「近視王國」的頭銜,根據統計,我國學童近視的比例在小學一年級為21%,在小學六年級為61%,國中三年級為81%,高中三年級為87%,可謂「近世進士盡是近視」。除了近視盛行率高之外,近視的度數也「深」,高度近視的比例較之國外的統計,也明顯高出許多;使得伴隨著高度近視而來的許多併發症,諸如視網膜出血、視網膜剝離等,正威脅著未來主人翁們的眼睛健康。這些高度近視的產生,時常是因為在兒童時期就因罹患近視,卻因缺乏視力保健及治療而逐漸成為高度近視的,而在年紀越小的時候開始有近視,就越容易在長大時成為高度近視。

另一方面,徐維成醫師要提醒家長,小朋友視力不好,不一定就是近視所造成。散光、高度遠視、斜視及弱視也都是學童常見視力不良的原因。另外也可能是因眼睛本身的疾病所引起。而若是弱視造成的視力不良,更要保握治療的黃金期(在六歲以前矯治弱視效果最佳),才能使學童的視力有最好的發育機會。所以一旦懷疑學童有視力不良的情形,不要只是單純地認為就是近視造成的,沒有什麼關係而忽略它;而是應請專業的眼科醫師,來詳細地檢查,確定病因並給予正確的治療,才是妥善的處理方式。唯有正確地使用視力,並配合醫師的指示及治療,「打倒惡視力」的目標才能真正地實現。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所得的提高,新一代兒童的營養在質與量的攝取比例也向上提高,先進國家兒童的齲齒率已逐年下降,但台灣因為常有讓幼童含著奶瓶睡覺與幼童潔牙的習慣沒有同步提升,以致台灣兒童的齲齒率能居高不下。往往當父母察覺兒童前牙有變色時才警覺到齲齒的發生,才帶到兒童牙科醫師做治療。

兒童牙科主治醫師李昀表示,根據北醫附設醫院「兒童牙科復健中心」九十三年度治療的小朋友542名﹝男生268名,女生274名﹞,平均年齡為5.93歲,統計顯示四歲以前的兒童齲齒顆數較高,而五歲與六歲兒童的前牙齲齒顆數較低。上顎前牙的齲齒顆數,在所有的年齡層都顯示比下顎前牙的齲齒顆數都要高。

對於兒童牙科醫師而言,齲齒是最常面臨的問題,乳牙的齲齒與治療通常十分具有挑戰性,包括有兒童的行為控制,上麻藥,隔離防濕,恢復牙齒的美觀與功能等。

所謂行為管理就是一種持續性的與兒童及家長溝通的技術與藝術。這些技術如肢體語言、正向強化、Tell-Show-Do、Voice control、轉移注意力等,廣為兒童牙科醫師使用在具有理解能力的孩子身上。但是,面對年紀較小,沒有理解能力或有全身性系統疾病的孩子,兒童牙科醫師發展出更進一步的行為管理技術如手覆口、束縛帶治療、藥物鎮定及全身麻醉等來做牙科的處置。

前牙的齲齒型態在每一顆牙齒都各有不同。上顎正中門齒有59%是屬於奶瓶性蛀牙,有27%是屬於鄰接面的蛀牙。上顎側門齒的奶瓶性蛀牙的比例則較高,有77%。上顎犬齒的奶瓶性蛀牙型態是屬上顎最高的,有93%。可能因為來到北醫大附醫兒童牙科復健中心就診的兒童年齡較小,且有嚴重齲齒的問題,所以大致上都是屬於奶瓶性齲齒。

因為牙齒部位的不同,齲齒型態與治療方式也會有所不同。最重要的還是要了解蛀牙的病因,教導父母與兒童做好口腔清潔與預防治療。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