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神遊太虛談「妄想」精神病患一問三不知的生活異見!

文�衛生署台南醫院精神科總醫師 柯昇穎

黃太太在精神科的門診候診區,很焦急地走來走去;護士小姐喚她進去後,醫師親切的詢問:「怎麼了?」黃太太不好意思的說:「其實不是我要看病,是我媽媽,但是她怎麼都不肯來,說自己沒病,是我們不相信她。所以我來問問醫師的意見。」,「我媽媽原來很正常,但是最近半年來,老是懷疑我爸爸跟照顧他的外傭亂來,也不想想爸爸已七、八十歲而且因為中風,已經都靠輪椅行動,哪還能搞七捻三的呢?」。「醫生,你看我的媽媽是不是有妄想症?」

所謂的妄想,是指對於不合理,與事實不符的事情或想法深信不疑,例如妄想自己的伴侶不忠實,妄想自己受到某種方式惡意的對待,妄想自己具有誇大的價值或能力等等。有許多的精神疾病都會導致妄想症狀的產生,青年時期的精神分裂症,物質濫用﹝如酒精,安非他命,或強力膠等﹞,躁鬱症等等,中年時期的妄想症,或是老年時期的癡呆症與器質性腦病變等等。

由於這類個案較多疑,缺乏病識感,對外界也比較不信任,加上有時家人或醫療人員也被牽扯到他們的妄想內容裡面,使這類個案較難配合接受治療;家屬最好能耐心地勸他就醫;勸他們時先不要針對妄想病症,也不要面質妄想的內容,可以先跟他們說看病求醫對於失眠,焦慮不安和憂鬱的心情會有幫忙,來幫助個案就醫;等到他們的妄想症狀改善後,再慢慢指出妄想內容與現實不符的地方。當個案不願接受門診或其他任何治療時,如果妄想已經嚴重影響他們的社會功能,甚至有一些危險的行為出現,最好能夠住院治療。若是年紀比較大的個案,更需要到醫院來作一些檢查,以排除器質性因素,像是腦血管疾病,腦部腫瘤,或阿茲海默症等等。

目前藥物治療仍以抗精神病藥物為主,而有妄想症狀的個案也常常伴隨憂鬱或失眠的症狀,這部分也能以藥物來協助,此外可配合心理治療建立良好醫病信任關係。而黃太太的媽媽,在家人勸說來看診後,經過一系列的檢查,診斷為阿茲海默症,經過藥物的治療,症狀有所改善,家人也能比較平靜的過日子。

柯昇穎醫師小檔案

現任:衛生署台南醫院精神科總醫師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
經歷:國立成功大學精神部總醫師
專長:一般精神科、憂鬱症、情感性精神病、器質性精神病、
   焦慮症、失眠、恐慌、情緒障礙、自律神經失調、
   精神官能症精神分裂病
本文作者:柯昇穎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