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剖析企圖自殺之精神科住院青少年,男性致死率較高!

文�台北榮總醫院精神部 兒童青少年身心科

前言

據衛生署報告,台灣自民國八十三年始,自殺死亡率就不斷地攀升,至九十三年己達到15.31%%,名列死亡原因之第九位。而15∼24歲青少年主要死因中,自殺為第三名,即每十萬人口有6.21人,男性自殺身亡較女性多。企圖自殺的發生率是自殺死亡的十倍,女性較男性高。企圖自殺患者中有一成以上,會反復自殺終至死亡。企圖自殺無論是否身亡,所造成的家庭及社會在醫療、教育、生產力、及精神健康的損失至巨。

防治自殺有不同層面,包括初級預防﹝如全面民眾身心健康觀念宣導、社會秩序與經濟的穩定…﹞、次級預防﹝如高危險群的篩選與治療﹞、與三級預防﹝企圖自殺個案的治療、復健與追蹤﹞。對青少年企圖自殺的探索研究在自殺防治上是直接與克不容緩的,也是精神醫療人員可積極介入的焦點。

一、個案報告

十五歲國三少女因多次企圖自殺,由輔導老師轉介就醫住院。個案自國一開始就經常悶悶不樂,自我要求高,雖成績中上,仍常不滿自己,自信低。加上國二時,內心崇拜的男同學態度曖昧不明,女同學對個案外表美麗多所嫉妒排斥。個案視上學為畏途,在教室中經常無法專注、無故緊張,坐立不安,甚至有突發恐慌發作,必需常到保健室休息,接受輔導老師輔導。國三時,常萌生不上課的念頭,上學進教室出現猶豫不決,對功課愈來愈無法負荷,成績退步常自責,情緒差想死時,就暗自割腕。個案相當孝順,但與父母保持距離,在家儘量隱藏情緒及自傷行為。當被告知個案有強烈自殺意念及企圖割腕及跳樓需就醫住院時,父母才察覺茲事体大。他們管教較嚴,期待高但關愛子女。

個案對母親心態矛盾,怕母親傷心常陽奉陰違,但對母親較冷漠的嚴謹要求也有不滿。住院後經診斷為恐慌症及憂鬱症。衛教後母親改變態度對個案多所陪伴,提醒服藥、並經常提供心理協助、鼓勵與期待,定期陪伴個案就醫。在其後的一年中,個案雖升上高中,仍有學校適應問題,且面臨較大壓力時也偶有小小的自傷行為,但恐慌及憂鬱程度己減緩,適應也看到進步。在長期服藥、心理治療及學校輔導協助下,壓力處理能力、親子關係及自我認識皆更為成熟,目前也順利升上大學。

二、研究分析

台北榮總兒童青少年身心科(舊稱精神科)將民國九十年六月至九十三年六月三年內精神科急性病房12至18歲的住院青少年共109位,以病歷回顧方式,統計企圖自殺或自殺意念的發生狀況,並作相關之因素分析。

結果發現於109位住院青少年,當次住院主因為企圖自殺者佔四分之一﹝28人,5.6%﹞。企圖自殺青少年的臨床診斷以憂鬱症最多﹝50%﹞,其次為雙相性情感性疾病及精神分裂症﹝各為14.3%﹞,第四為適應障礙﹝10.7%﹞,其憂鬱症的發生率較無企圖自殺住院青少年﹝其憂鬱症佔19.8%﹞顯著為高。如同一般研究,自殺青少年中「女性」顯著高過男性;自殺個案隨著年齡增加但未達統計上差異。企圖自殺住院青少年,其父母的教育程度與婚姻狀況、個案的教育程度、濫用藥物史、身体疾病史、及過往企圖自殺狀態與非企圖自殺的住院青少年無明顯差異。

此次企圖自殺的促發因子,依序為學校相關壓力﹝46%,含學業壓力32%、師生或同學衝突14%﹞、親子衝突﹝25%﹞、及精神症狀﹝25%,包含無望感及精神病症狀﹞。企圖自殺的方法以割傷﹝12例,42.85%﹞最為常見、爾後依次為藥物過量﹝9例,32.14%﹞、跳樓﹝7例,25%﹞、餘為上吊﹝2例,7.14%﹞、撞車﹝1例,3.5%﹞及撞牆﹝1例,3.5%)。前兩者致死性較低的方式以女性較常使用,後四者致死性較高的方法則以「男性」使用為多。

因企圖自殺住院的青少年中,46.4%過去曾企圖自殺,在此次非因企圖自殺住院的青少年中也有28.3%過去曾企圖自殺,前者較後者略多。整體而言109位住院青少年中55位在過去或目前曾企圖自殺。若將此55位曾企圖自殺者與54位從未企圖自殺者比較時,發現前者具女性、憂鬱症、藥物濫用、有恐慌及身体症狀、及家族憂鬱症史較多的特性,換言之,這些是青少年企圖自殺的危險因子。

出院後,所有109位住院青少年患者中定期追蹤有71位(65%)其中11 位(11/71,15.5%)發生企圖自殺(3例)或再企圖自殺(8例),其中,此次為企圖自殺住院者出院中有4位(14.3%),非企圖自殺住院者出院中有7位(8.6%)在追蹤期間有自傷行為,兩組的未追蹤率及再自殺率並無差異。

若探討出院後再企圖自殺之八例個案,發現其相關危險因子,身体疾病有3例、具恐慌症狀2例、物質濫用2例、述稱曾遭兒童虐待1例,有兩例除精神疾病外並無危險因子。此八例的精神疾病診斷包括重鬱症五例(其中有兩例併邊緣性人格障礙)、行為障礙症有3例、另1例為精神分裂症。3例(佔追蹤個案4.2%,3/71)新發生企圖自殺者中,重鬱症1例、精神分裂症2例。

結論

曾企圖自殺青少年仍以罹患憂鬱症患者為多,但雙相性情感性精神疾病及精神分裂患者的自殺也需被重視。當前的學校壓力、親子衝突及精神症狀是自殺的主要促發因子,青少年住院患者中約有一半目前或過去曾企圖自殺,也有15.5%出院後,門診治療中仍重複自傷或企圖自殺。除憂鬱症外,潛存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藥物濫用、恐慌和身体症狀、兒童虐待、家族憂鬱症史、併有人格障礙及行為障礙者,皆是企圖自殺或再自殺的危險因子,需特別注意。

由於青少年自殺成因複雜,生理、心理反社會因素混雜存在,嚴重個案,除初步住院,可釐清各種因素的交互影響,進行危機處理,初步平息急性症狀外,長期持續性的治療有其需要。治療需以藥物及心理社會因素的處置並進。最近美TADS研究報告出籠,強調對憂鬱症藥物治療效果顯著優於認知行為治療及安慰劑,若藥物加上認知行為治療對自殺意念的處理更佳。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