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瘦得如皮包骨稱《疳証》,謹防蛤蟆般腹大肢細的外觀!

文�天明內湖中醫診所院長 鄧正梁醫師

有些家長不太瞭解中醫所稱的“疳証”含義,甚至有的認為只有小兒瘦得如皮包骨才稱為疳証,還有的把中醫的疳証和西醫的營養不良完全等同起來,這是不對的。中醫所說的疳証包括西醫所講的營養不良、維生素缺乏症等多種營養缺乏性疾病。它是由多種原因所引起的一種病証,其特徵為形體消瘦,飲食不調,甚則皮膚乾燥鬆弛,精神煩躁或萎靡不振,動作、智能發育遲緩,並常伴有噁心、嘔吐、腹瀉等消化紊亂症狀和慢性營養障礙的表現。

疳症的形成原因,凡是能損傷脾胃,造成脾胃受納食物、運化營養精微的功能失常,繼而引起小兒逐漸消瘦的,都可說是致病導因,常見的有餵養不當飲食不足先天稟賦不足身體瘦弱疾病後失調等等。若小兒本身抵抗力不強,容易生病,各種急性疾病如肺炎、痢疾等都會影響食欲,使體重下降,如果於恢復期不能妥善調理,患兒便會長期消瘦下去。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腹瀉、結核、肝炎等病程長,致慢性消耗,更容易形成疳証。

在針對病因,做好預防工作上,應該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如合理的餵養、精心的撫育、身體的鍛煉、及時治療相關疾病,如腹瀉、嘔吐、厭食、肺炎等。還有最重要的是,在懷疑有疳症的情況下,應及早治療。中醫認為疳証的病因在於脾胃不和,運化失調,導致身體不能充養,治療主要圍繞在調和脾胃,補氣助運,可選資生健脾丸、參苓白朮散等健脾助運,增加腸胃吸收的藥物;若病情更進一步發展,產生如蛤蟆般腹大肢細的外觀,伴有腹瀉、精神萎靡的情形,必須加用胡黃連、使君子、山楂、麥芽等藥物,寒熱並用,健脾止瀉;若到了疳証的晚期,嚴重羸瘦,皮包骨,皮下脂肪消失,啼哭無力,表情呆滯,睡覺時睜眼,完全不想進食,大便稀溏或便秘,有的患兒甚至有低燒,此時人體陰陽氣血俱虛,治療應以補益氣血為主,同時誘導開胃。可用十全大補丸人參養榮丸等補養氣血,加上麥芽穀芽等開脾胃,增加食慾。


鄧正梁醫師小檔案
現任:天明內湖中醫診所院長
   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中醫內科駐院醫師
學歷: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班研究
   長庚大學傳統醫學研究所
經歷:振興復健醫學中心中醫科主治醫師
   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內二科總醫師
專長:紅斑性狼瘡、慢性肝炎、慢性腎衰竭、甲狀腺亢進
網址:鄧正梁醫師的個人專區
本文作者:鄧正梁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