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老年人最常見的脊椎疾病─談腰椎狹窄之土撥鼠手術!

文�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部主任 周德陽副教授

腰椎狹窄是65歲以上老年人最常見的脊椎疾病,每一千人有一位接受腰椎狹窄手術治療,隨著年齡增加,可能性逐增。病人之症狀分為二種,一為神經性跛行,另一為脊椎神經根症狀。神經跛行症狀包括走路走不遠,一百公尺以下皆需要休息,甚至有大小便失暢或失禁問題。而神經根症狀常像傳統坐骨神經痛,即背痛,雙腿麻木,疼痛傳到股骨及下肢。

腰椎狹窄之影像學CT或MRI診斷為腰椎管前後直徑小於9毫米,腰椎側隙小於3毫米,左右脊管長度小於16毫米,或每一橫切面之腰椎管面積小於60平方毫米。

當臨床上有嚴重之腰椎狹窄症狀,且有影像學上診斷佐證時,此時腰椎狹窄之診斷即可成立。目前治療方法有復健,藥物,休息,穿背架等保守療法,若保守療法經過三個月治療無效,或病患無法接受保守療法時,神經外科手術需要考慮。

以外科治療腰椎狹窄之方法主要以椎板切除減壓,合併脊椎盤切除(如果有明顯脊椎盤突出的話)為主。目前病患滿意度可達60∼80%,但仍有部分併發症,如脊椎不穩定6%,脊椎再度狹窄10%,臨近脊椎盤突出4%,1∼2%手術本身感染等。死亡率約0.57%等。其他有背部肌肉萎縮,背痛等後遺症。故傳統之全腰椎板切除減壓術仍有改進之處,有些學者嚐試用半邊脊椎板切除減壓,顯微手術椎板開孔術等,雖然可部分解決不穩定之問題,但較耗時,且減壓效果不如全腰椎切除減壓術。肌肉傷害仍無法完全避免。

鑑於以上結果,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發展新的脊椎手術:土撥鼠手術。全名為脊突切開椎板開孔術,此技術之特點為不必要切開背部肌肉,減少術後背部疼痛,肌肉萎縮及減少手術失血量。同時可維持病人脊椎肌肉之力量,減少脊椎不穩定性。

由於術後背痛是病人最大之疼痛及增加臨床住院天數。用土撥鼠手術患者,第二天甚至當天可輕鬆下床且不必穿背架。目前已實施二十例,陸續增加中。初步結果如我們預期中良好,平均住院天數縮短至術後3∼4天。對於體力虛弱之老年人,減少術後背痛,減少臥床時間及減少背架使用,減少手術失血更有正面之價值。

術後血中磷酸肌酸比傳統手術少,表示肌肉破壞較少,疼痛指數只有2分(滿分10分)。術後平均椎管前後經增加58%,椎管面積增加104%,神經學指數恢復(JOA)增加72%。術前與術後之CT及MRI病例顯示,減壓效果良好且無肌肉損傷,脊椎穩定性可提高。

此手術名穩定為土撥鼠手術是因為手術技巧使用超高速鑽切開脊突,鑽到脊椎管去減壓,就像土撥鼠在土壤鑽洞一樣,我們相信此方法必會帶來脊椎手術之新創新與突破。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