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開在兒身、疼在娘心?理性面對小兒外科手術!

文�長庚醫院小兒外科主治醫師 張北葉

如果您的小孩即將進行手術,希望本文能協助您瞭解實際發生的情形,以及一般需要注意的事項。

「你的小孩須要開刀。」這句話由醫生口中說出通常很容易並且也具理性,但是對於父母無異於晴天霹靂。能不能不開刀?是否可以等他長大一點才開刀?他那麼小,能承受得了嗎?我聽老一輩的說長大就會好。這些感覺都是對未知的恐懼,害怕小孩受傷害,害怕萬一有什麼意外就失去他了,前面醫生解釋的病情都忘記了;忘記為什麼要來求診,似乎小孩的病情沒那麼嚴重吧?長大些再說。

信任專業、理性面對問題

事實上,現代社會是專家在運作,我們能修理電線,但很少人能修電視;購買一台機車,很少有人去仔細研究它的機械原理及如何修理。其實我們只要打聽這家品牌是否優良,性能是否滿足我們的需要,以及價格是否合適即可。醫療方面也是一樣,我們求醫,卻不能像醫師一樣瞭解疾病,因為這件事太專業了。一位小兒外科專科醫師,不但醫學院要苦讀七年,畢業後還要再經歷住院醫師六年的訓練,才能開始主治醫師的工作。

所以身為父母者在心態上必須調整,相信醫師的意見及多方尋找資料,瞭解病情,「能不能現在不開刀?」「能不能不要全身麻醉?」這些都不是理智的討論。孩子雖然是自己的骨肉,我們擁有所有的決定權,但是因為害怕而決定現在不開刀往往是錯誤的,而且後果是由小孩承擔,這和古語「愛之適足以害之」是一樣的道理。我們愛他不希望他受開刀之苦,但是若不願面對問題,難道一定要等病情惡化才接受手術?讓小孩在更糟的狀況下才獲得應有的治療?

詢問專家的意見,作出最明智的抉擇,才是父母面對小孩須要手術時應有的做法。不過最常影響是否開刀的人卻是老一輩以及朋友。他們說:「長大會好」、「那麼小能開刀嗎?」幾句話就成了父母最佳的退堂鼓,其實他們的醫學常識有時比父母還差。最理智的方法是上網找資料並且另找一家專科醫師詢問意見,讓自己保持清醒及超然的立場才能獲得正確的結論。多作研究、尋找資料有時蠻困難的,但為了寶寶的健康,我們必須下功夫。

也許您已能接受,聽專家的意見決定是否手術了。接著必須仔細告訴你手術及麻醉的危險性,有些什麼後遺症,以及如何在手術前後照顧小孩。

免於疼痛的麻醉

小兒手術與成人不同,麻醉方法幾乎只有全身麻醉一種。三個月以內嬰兒手術的麻醉危險性稍高,過了三個月就和成人麻醉的危險性一樣。所以六個月大的嬰兒沒有必要延至三歲手術才感覺比較安全。事實上,三個月以內,甚至初生嬰兒的麻醉危險性也不比老人麻醉高。

有些人說「某人麻醉後就沒有清醒過來」,這種機會大致和天上飛機掉下來的機率一樣,比高速公路開車發生車禍的機會低得多,除非特別體質,幾乎沒有安全上的顧慮。現在麻醉都藉助氣體麻醉,只是止痛及暫時失去記憶而已並沒有明顯副作用。小兒麻醉不但是由專業麻醉師主持並且有許多監視器,每秒鐘記錄氧氣、二氧化碳的濃度以及心跳、血壓的變化,不是三、四十年前使用乙醚麻醉所能比擬的。

手術的安危

手術本身的危險性因疾病而異。一般而言任何手術都有極低比率發生傷口出血、發炎等現象。腹部手術可能有2%發生腸粘連以致腸阻塞。這些是醫師目前無法解決的問題,就像坐公路局的車子,也有極低比率發生拋錨。另外,疾病本身有一定的併發症發生機會,例如一件複雜的癌症手術,須要切除臟器,那麼發一腹內大出血以致休克的機會自然不能保證不會發生,甚至「清除乾淨」可能有5%生命危險。

父母必須明瞭醫療應該是雙贏的局面,醫師是站在同一陣線的人,沒有一位醫師希望自己手術失敗。父母常犯的錯誤是讓醫師感覺如果發生任何意外,就是醫療不當。一旦醫師意識到危險,就會在手術中有所保留,不願冒險,其實承受後果的是病童。事前仔細尋找有經驗的合格醫師,住院以後與醫師配合才是最佳方案,而非害怕後遺症而不敢接受手術。

進行手術需知

1. 在最佳狀況下:一般手術通常會避開感冒、發燒的時期。如有心臟疾病、氣喘、過敏、長期服用藥物等,都需要事前告知手術醫師,以便他能掌握狀況。腹瀉脫水、營養不良、貧血等現象,通常在事前都會住院改善之後才進行手術。

2. 心理準備:中國的父母常以隱瞞方式,讓子女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走進手術室,怕他無法承受是主要理由,其實這方法不見得適當。小兒手術應依年齡決定如何為小孩準備好最佳的心理狀態。一般而言,一歲以內的嬰兒,通常安全感來自父母的擁抱與輕聲細語;一至三歲則以說故事,帶著心愛的玩具走進手術室為宜;四至六歲,通常是要耐心解釋,因這個年齡層已經害怕身體受傷害,必須依他們想像,作合理的說明。

例如:不談手術只談「醫師要把你左邊的蛋蛋放到袋裡,它會比較舒服,才能長大」,「進手術室不必怕,護士阿姨很快就讓你睡著」七歲至十二歲就需要告知實際的情況,例如:麻醉是怎麼進行、手術是如何矯正他的問題,手術後會出現一點疼痛,但是並非讓他們自行決定是否接受手術,並且必須解除他們的恐懼感。

父母不應該堅持「你可以局部麻醉,忍耐一下就好了,全身麻醉比較有危險」反而是討論「如果你害怕,醫師會先打一針讓你睡著。如果你勇敢一點醫師打幾針後手術就不痛了,也不像全身麻醉醒來時,頭昏昏的,身體不舒服。」手術前愈清楚的溝通,愈有平穩的過程,心理也不會發生被騙及手術疼痛及恐懼所留下的心理創傷。

3.十二歲以上青少年就應像成人一樣對待,他們通常已能合作,關心的事則包括怕自己醒來時失態,或是手術後是否無法康復而留下疤痕。

手術前的準備

1. 手術前禁食,通常必須八小時以上完全不能進食任何固體食物,水及藥物也須六小時以內不得服用。嬰兒較會哭鬧,但兒童則吸引注意其他事物就能忘記空腹的感覺。

2. 穿著寬鬆的衣服,不要有拉鏈及繩子綁住的。手術完成後比較容易換下手術衣服而不會有太多搬動,影響傷口增加疼痛。多帶一件體育褲及外套,麻醉後身體感覺會比較冷,小兒科手術室溫度雖然已較成人手術室高出幾度,但是手術中身體及內部組織暴露部位較多,體溫較易散失,手術後的保溫工作可使小孩較鬆適。

3. 注意有無牙齒鬆動,兒童期有時恰巧換牙,應告訴麻醉醫師或護士注意那顆牙已經快脫落了,以免引起麻醉困擾。

4. 帶些嘔吐袋、衛生紙。少數病童麻醉清醒後仍有嘔吐傾向。此外,最好兩人陪同,因為通常手術後媽媽陪病人,爸爸辦手續,最後一起扶持離開醫院,互相有安全感。

5. 帶著玩具或心愛的東西一起去準備室。手術如非第一台,有時無法準時開始,如果當中又插入緊急手術會使原先項定手術時間延後,因此準備充份時間,並且有足以安撫小孩的東西才能平順的進入手術室。

手術後的照顧

門診手術或住院手術之後以父母照顧最能安撫病童。手術及麻醉後病童先送進恢復室,通常都讓父母之一進入恢復室協助照顧病童。護士小姐會不時前來探視並測量血壓、心跳,等到清醒後,麻醉醫師就會准予出院或送回病房。

這段期間可以請教他們如何觀察及照顧,一般大醫院都會有該項手術後應注意事項的單張。通常手術後病童的情況應逐漸恢復正常,愈來愈清醒,開始感覺飢餓,活動量增加。父母除安慰病童之外常只須注意是否發燒,傷口有無出血,手術部位如仍留有消毒藥水的痕跡不必急於清洗乾淨,此時不碰傷口附近才能避免疼痛。

多數門診手術是術後即可洗澡,傷口外覆蓋有防水膜,在洗澡時沖走消毒藥水即可。除非如醫師指示每日自行換藥,通常是完全不必換藥的。如果傷口只有紗布蓋著就表示不能洗濕,而紗布有滲出液時則須要換藥。醫師通常會開止痛藥物,定時服藥可以減輕疼痛。

不過門診小手術通常令人驚訝,病童並不太疼痛而且很快就下床活動,因此對服藥恐懼的小孩,沒有必要強迫服用藥物,不會影響傷口恢復,活動也不在禁止之列。疝氣手術,一般人都以為要避免活動和哭鬧,但現代手術進步,正常活動絕不影響傷口痊癒也不會引起再發。父母只要以理性態度,配合醫師指導,病童通常都表現出驚人的恢復力,父母才真正鬆一口氣。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