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拒絕悄悄報到的消化性潰瘍

拒絕悄悄報到的消化性潰瘍─消化性潰瘍的中醫治療與保健

消化性潰瘍的定義、盛行率、臨床症狀與診斷
根據統計,臺灣消化性潰瘍盛行率約10%,冬季與春季有較高發生率,特別在1月份有最高的發生率;男性與女性發生率的比例約在2比1左右,年齡大於55歲則發生率有增加的趨勢。

現代人工作繁忙、緊張壓力、情緒抑鬱、三餐不定、嗜好煙酒、過食刺激性食物、或是濫用消炎止痛藥或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因素,長期下來造成胃腸黏膜損傷而造成潰瘍性變化。消化性潰瘍的發病機轉是腸胃道的保護因子(黏液與重碳酸鹽)與攻擊因子(胃酸或胃蛋白脢)失衡,使消化道黏膜遭受破壞而發炎潰瘍,最常發生的形式為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

臨床上有消化性潰瘍的患者可能沒有症狀或出現上腹部疼痛不適、飽脹感、燒灼感、容易飢餓、嘈雜、泛酸、噯氣、打嗝、噁心、嘔吐、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種種不同症狀,有些人胃痛比較厲害會放射到背部或下腹部,而嚴重的潰瘍可能演變成出血(可出現嘔血、解黑便)、穿孔(可能引起腹膜炎、腹部劇痛)、幽門梗阻(出現嚴重嘔吐)等併發症,所以千萬不要輕忽它。

一般來講十二指腸潰瘍比胃潰瘍發生率高,年輕人容易罹患十二指腸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通常表現飢餓痛或半夜痛,吃些東西或服用制酸劑後可緩解;胃潰瘍所表現的中上腹痛通常發生於進食後2小時內,甚至有時進食反而更痛。消化性潰瘍的診斷以內視鏡檢查為主,並且可對疑似病灶做切片及進一步做幽門螺旋桿菌檢查。

中醫如何診治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在中醫屬於「胃脘痛」、「吞酸」、「嘈雜」等範疇。從中醫角度來看,消化性潰瘍病位在胃,與肝脾關係密切。中醫治療消化性潰瘍的特色是採多方位綜合治療,首先區分是潰瘍活動期、癒合期或疤痕期(緩解期),一般而言活動期著重清熱袪濕、和胃止痛,處方以半夏瀉心湯、烏貝散、川七、白芨、蒲公英加減;緩解期則著重健脾和胃,併參照辨證分型處方。

消化性潰瘍臨床常見的幾種證型包括:

1.肝胃氣滯型:好發於個性容易緊張、情緒波動大、動不動就發怒的人,通常表現胃脘痞脹疼痛或攻撐作痛,痛連兩脇,噯氣頻作,每因煩惱鬱怒而作痛,可能伴有排便不暢,舌邊略紅,苔薄白,脈弦;治宜柴胡疏肝散加減。針刺內關、足三里、中脘、太衝、丘墟、公孫等穴。

2.胃熱熾盛型(含濕熱中阻、肝胃鬱熱):喜歡吃辛辣燒烤炸物或常喝烈酒抽菸,容易導致濕熱中阻型,臨床症狀有胃脘痛兼灼熱感,嘈雜,渴不欲飲,口乾而苦,小便黃,大便不暢,舌偏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宜半夏瀉心湯、黃連溫膽湯加減。

若是因長期情志不暢,肝氣鬱滯化熱則易形成肝胃鬱熱型,表現出胃灼熱痛,痛勢急迫,泛酸嘈雜,煩躁易怒,口乾苦喜飲,大便燥結,舌紅苔黃乾,脈弦數;治宜左金丸、清胃散加減。針刺內關、足三里、中脘、內庭、天樞、太衝、豐隆等穴。

3.瘀阻胃絡型:久病入絡,氣滯或氣虛血瘀甚至因瘀出血,表現特點是胃痛較劇,痛如針刺或刀割,痛處固定,拒按,或見吐血、解黑便,舌質紫暗或夾瘀點,脈澀;治宜失笑散合丹參、川七、延胡索化瘀止痛或白芨、仙鶴草溫中止血。針刺內關、足三里、中脘、血海、胃俞、膈俞等穴。

4.胃陰虧虛型:胃熱鬱火日久耗傷胃陰,臨床表現胃隱隱作痛,灼熱不適,嘈雜似飢,食量減少,口燥咽乾口渴,大便乾燥,舌紅苔少,脈細數;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加減。針灸內關、足三里、中脘、三陰交、太谿、胃俞、脾俞等穴。

5.脾胃虛寒型:平常喜歡吃生冷的東西,久而久之阻礙正常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或體質虛弱或操勞過度或久病,導致脾胃功能受損,寒從內生,表現出胃痛綿綿,空腹較厲害,嘔吐清水,吃熱的東西則會較舒服,同時伴有精神倦怠、四肢無力,食慾減退,手腳冰冷,容易拉肚子,舌淡苔滑,脈沉緩弱;治宜黃耆建中湯合香砂六君子湯、理中湯加減。針灸內關、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氣海、關元等穴。

總之中醫診治特點是依照每個人不同的臨床症狀及舌象、脈象表現,先歸納做辨證分型,根據證型來處方用藥,找出最符合患者所需的中藥或針灸穴位來治療;另外中醫很著重按摩、食療、運動養生等調理,門診中我們會教導患者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或在家做簡易的穴道按摩、或透過運動方法學習放鬆自己,以保持身心平衡,這是中醫所謂「陰平陽祕,精神乃治」。


消化性潰瘍患者的日常生活保健
《內經》載:「治病莫如防病,防病必須養生,養生方能長壽。」養生是傳統醫學的獨特保健療法。「胃腸病三分治七分養」,消化性潰瘍病程長、復發率高,患者必需注意飲食應定時定量、進食宜細嚼慢嚥、少菸酒、少刺激性難消化食物,這裡提供幾個消化性潰瘍的飲食療法,必需隨證搭配才有療效:1.玫瑰花茶、蓮藕茶、蒲公英茶、陳皮、佛手。 2.木耳、百合、麥門冬、玉竹等藥繕。3.豬肚一只、何首烏一兩半、炒小茴香五錢,燉爛去藥渣,食肉飲湯。

古人說:「養生莫善于動」, 消化性潰瘍患者生活要有規律、睡眠充足、配合適當的運動,注意動靜結合,根據身體情況適度活動,可以通暢血脈,幫助消化,有助于疾病痊癒。此外常保樂觀開朗心境,配合醫師處方治療,才能提高治癒率避免再發。
本文作者:奇美醫院中醫部 邱碧瑩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