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解讀腎臟的秘密(下篇)

上篇我們聊到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在2008年所發表的一篇調查顯示:國人罹患慢性腎臟病的人數占全人口數的12%,意即平均每八人有一人!而這兩百多萬名患者中,僅3.5%知道自己腎功能不佳。透過第一道尿液檢查可以告訴我們是否是這兩百多萬慢性腎臟病患者中的一員。 

第二道檢查則是透過抽血來檢查腎功能。關於腎功能的指標有二:尿素氮與肌酐酸。這兩者皆為體內所產生的代謝廢物,經由腎臟、隨尿液排出,當腎臟功能不好時,兩者濃度會上升。

(1)尿素氮:標準值為5~20mg/dL。尿素氮是蛋白質代謝後的產物,過高的尿素氮暗指腎功能衰退,但也有很多情境下雖然腎功能正常、尿素氮會上升,這些情境包括:攝取過多蛋白質、體液容積不足、使用類固醇、腸道出血、嚴重創傷或感染等。

(2)肌酸酐:標準值為<1.2mg/dL。肌酸酐的來源為肌肉組織,其產生及排泄穩定。腎功能不佳者、肌酸酐的排出會下降,故血中濃度會上升。肌酸酐的檢查是目前評估腎功能最重要的指標。肌酸酐的檢查有一缺點,那便是腎功能往往需下降50%以上,肌酸酐的排出量才會開始下降、檢驗值方會上升。故肌酸酐正常不見得代表腎臟排毒功能是正常的。

所謂的腎功能指的應是「腎臟排出體內某物質之能力」,故真正能代表腎臟排毒功能的是腎絲球過濾率,而非體內毒素的濃度(例如上述的傳統指標「肌酸酐」及「尿素氮」)。
 臨床上以「24小時肌酸酐廓清率」(24hr clearance of creatinine, 24-hr CCr)來代表腎絲球過濾率,此檢查需收集24小時內所有排出的尿液、配合血中肌酸酐濃度來計算。較方便的方法是則是綜合「肌酸酐濃度、年齡、性別」等參數,利用公式推算而得到「推估之腎絲球過濾率」(estimated GFR, eGFR)。
一般成年健康的腎臟之腎絲球過濾率在90~100mL/min以上。然而利用「肌酸酐濃度、年齡、性別」等參數、以公式推估之腎絲球過濾率,在腎功能不全者(腎絲球過濾率小於60mL/min)較為準確,在腎絲球過濾率越高(越正常)的病人往往會低估其真正的數值。

至於影像學檢查,例如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並非直接用來評估腎功能之工具。它們無法像抽血數據(肌酸酐)一樣直接評估腎功能剩多少。這些影像學檢查往往是需要進一步了解腎臟及泌尿系統構造是否有異常、或需了解腎功能不佳的原因時方派上用場。

多久應該做一次檢查呢?
腎臟病高危險群,例如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在腎功能正常的情況下,至少每年應檢驗一次腎功能。如果有初期慢性腎臟病,則應每半年至一年檢查一次,而較嚴重的慢性腎臟病患者,建議接受腎臟科專科醫師追蹤,依病情需要一至三個月追蹤一次腎功能。台灣腎臟醫學會也提出「護腎33步驟」:「長期用藥每3個月定期回診,進行量血壓、驗尿、驗血3種檢查」。

希望各位敬愛的讀者們在看完這個專欄後可以正確解讀腎臟的密碼,愛腎護腎,享受「腎」利人生。
本文作者: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腎臟科 張凱迪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