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中醫治療1000例女性不孕症的診治經驗探討

電視廣告一家四口乘車出遊和樂融融的樣子,羨煞許多人,尤其是不孕症夫妻,他們極盡所有努力,只為擁有可愛孩子,許多患者尋求中醫治療。位於中部的天寶中醫診所多年來致力於不孕症治療,最近做了一項小型研究調查,以電腦隨機選取診所內治療的1000位女性不孕症患者資料,統計分析如下:

1.女性不孕症患者年齡多數在29到38歲之間,年齡最小的20歲,最大的47歲。

2.大約7成患者都用過排卵藥,5成患者做過人工受精,3成患者做過至少1次試管,而1000位患者當中,試管次數最多的共做7次,不孕時間最長是15年。

3.若將台中市視為「本地」,則每4位患者就有1位不是本地人,許多患者來自台北或高雄,最遠患者住花蓮,不辭路途遙遠,可見想懷孕心情之強烈。

4.中醫體質類型所佔比率為:肝血不足大約佔13%、肝腎虛衰24%、心脾虛弱18%、脾腎兩虛9%、痰濕體質15%、濕熱體質10%、氣滯血瘀11%等等。所以,在虛型體質以肝腎虛衰24%最常見,而實型體質則是痰濕體質15%佔最多。

這1000位女性不孕症的資料收集,都在天寶中醫診所林襄穎醫師門診完成,過程實屬不易。林醫師針對這1000位女性不孕症,治療經驗分享如下:

1.「不明原因不孕」約佔一半,「中醫體質學說」可解釋原因:
林醫師指出,大約有一半患者經過檢查但仍找不出不孕原因,她們說:「除了不孕之外,我覺得我非常健康,實在搞不懂為何不孕」?有關這一點,「中醫體質學說」可以解釋。例如:中醫將人的體質大略分為虛與實,以不孕而言,常見肝血不足、肝腎虛衰、心脾虛弱、脾腎兩虛四種虛型體質;而實型體質則有痰濕體質、濕熱體質、氣滯血瘀三種。患者若是發生這幾種體質,即便西醫檢查都正常,也仍是不孕,所以必須中醫調理體質,才有利懷孕。

36歲的張小姐,4年不孕史,做過試管,未能懷孕。AMH=3.5,輸卵管正常,免疫學檢查正常,換言之,她所有檢查都正常,但整整4年不孕,目前尚有凍胚儲存在醫學中心準備植入。趁著等待植入之前,她接受了中醫調理,結果第3個月自然懷孕,這是她萬萬沒預料到的,因此她與先生都十分驚訝且高興。

2.現代女性易患「卵巢初老症」,乃是懷孕大敵:
林襄穎醫師日前收治一位32歲女患者B小姐已經不孕3年,做過2次試管,醫生告知卵巢功能減退,卵子庫存量指數(AMH)只剩下1.3,(正常育齡期婦女應在2以上)。加上她先生精蟲檢查報告也不理想,所以夫妻兩人一同來調理。後來林醫師診斷B小姐屬於中醫的「脾腎陽虛」體質,使用補脾助腎陽中藥,結果夫妻在純粹使用中藥狀態下,自然懷孕了

林醫師指出,中醫認為「卵巢初老症」與「肝、脾、腎、陰陽、氣血失調」最有關聯,治療按照「中醫體質類型」針對體質用藥,效果最好。

另外特別提醒,有些患者40歲不到但指數只剩下零點多,幾乎接近更年期狀態,此時可說是急拉警報,必須加緊腳步、把握時間進行身體調理,才能抓住懷孕最後機會。

3.婦科腫瘤改變子宮環境,增加懷孕困難度:
呂太太罹患子宮腺肌症多年,腫瘤指數CA125每次檢查都在200以上,月經痛10天以上,連月經乾淨也還在痛,可說是吃止痛藥度日,她同時罹患不孕症,曾在醫學中心做過試管未成功。最後,她請求中醫治療,結果兩個小孩都是由林醫師主治而懷孕的。林醫師表示,對於子宮腺肌症經痛且不孕病人而言,幫助患者懷孕乃是治療腺肌症最好方式,這部份是中醫強項。

新北市的洪太太是卵巢巧克力囊腫,左右各4CM,台北市的陳小姐是子宮腺肌症合併子宮肌瘤經血量過多,林醫師診斷洪太太是氣滯血瘀體質,陳小姐則是脾腎兩虛體質,針對兩人體質使用適當中藥,兩人都在第三個月順利懷孕。

婦科腫瘤若以型態方面來說,導致子宮型態改變而干擾胚胎著床;若以內分泌來說,也會對卵巢卵泡造成不良影響,更不易懷孕。所以婦科腫瘤若能積極治療,對懷孕是加分效果。

4.輸卵管不通無法懷孕,中醫適度改善:
高雄的嚴小姐不孕3年,就是因為單側輸卵管水腫。大醫院建議她將兩側輸卵管都結紮,再做試管。但嚴小姐害怕極了,遲遲不敢去做,後來經由林醫師治療,兩個月順利懷孕!徐小姐不孕2年,分別兩家醫院檢查結果都是兩側輸卵管不通,結果中藥治療後,第4個月也懷孕了!

中醫可治療輸卵管輕到中度不通,重度則需西醫手術處理,但病人不易自我判斷病情程度,所以究竟可否中醫治療,可諮詢專業中醫師。
這1000位女性不孕症的資料收集,都在林襄穎醫師門診完成,過程實屬不易。總之,不孕原因眾多,病人體質各有不同,中藥處方用藥更是千變萬化,必須有治療經驗豐富的醫療團隊,病患也要認真配合治療,當能達成懷孕心願。


林襄穎醫師小檔案:
現任:天寶中醫診所院長
   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醫師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研究所碩士
經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部醫師
   署立豐原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專長:中醫婦科(不孕症、婦科腫瘤、婦癌)
本文作者:天寶中醫診所院長 林襄穎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