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今日人氣

      5723

      累積人氣

      153

      粉絲數

      4766

      回答數

      40257

      文章數

1031103醫療相關新聞2

感謝蔣世中醫師熱心整理提供. thanks for your reading   李育軒醫師|小兒內科|我的文章|個人主頁|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李育軒醫師|小兒內科|我的文章|個人主頁|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李育軒醫師|小兒內科|我的文章|個人主頁|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E7%A7%8B%E5%86%AC%E5%A5%BD%E7%99%BC%E4%B9%8B%E9%9A%9B%20%E5%AF%B6%E5%AF%B6%E5%B0%8F%E5%BF%83%E7%8E%AB%E7%91%B0%E7%96%B9-9040068.shtml 秋冬好發之際 寶寶小心玫瑰疹
【聯合報記者余采瀅�台中報導】2014.11.03 03:38 am
嬰兒玫瑰疹好發於秋冬,童綜合醫院自上月起已有20多名發玫瑰疹的寶寶就診,醫師提醒家長要與寶寶接觸時,應加強清潔、勤洗手,預防這一波流行。 童綜合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高佳慧指出,玫瑰疹好發於6個月到2歲的寶寶,1歲左右為高峰期,主要以皰疹病毒第6型及第7型感染。因病毒出現在感染兒童的呼吸道分泌物及唾液中,而多數大人在兒童時期感染過引發玫瑰疹的皰疹病毒,可能經由成人傳染給嬰幼兒。 高佳慧說,玫瑰疹初期症狀很像感冒,但會引發35天的高燒,且高達39度至40度,多數3天後會自動退燒,再陸續發出玫瑰色丘疹,以耳後、眼睛後方、腹部與背部出疹最多,四肢的疹子較少,但大多不會痛也不會癢,2天內自然消失。 高佳慧表示,多數感染玫瑰疹的寶寶都能健康痊癒,但感染第6型皰疹病毒可能會引起熱痙攣,萬一發生抽搐,應先讓寶寶側躺在床上,避免撞傷,不要緊壓或束縛寶寶的身體,只要鬆開衣物避免影響呼吸,並注意口中有無異物,幾分鐘後抽搐會自然停止,但熱痙攣後寶寶會嗜睡,多加留意即可。 高佳慧建議,除有熱痙攣或其他特殊疾病的寶寶外,體溫未超過39度不需立即使用退燒藥,可使用退熱片、補充水分、擦澡退熱等物理性退燒,若要使用退燒藥也應經醫師開立處方,並依指示用藥。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27037 秋冬來臨 留意心臟病4警訊 自由時報2014-11-03 文�周宗翰 秋冬季節是心肌梗塞猝死的好發季節,要避免悲劇不斷上演,就要知道心臟病發作的先兆,若出現不舒服的症狀,要趕快就醫診治。 常抱怨呼吸困難,坐著時還好,一旦平臥時,會更加不舒服︰ 這是因為心臟無法壓出足夠的血液提供全身使用,肺氣不足會使得血液推動運行乏力,常伴有輕微的咳嗽、呼吸困難、胸悶癥狀。可用補肺氣來改善心肺功能。 突然不明原因的失眠,常覺得心跳過速,心律不規則: 這種患者長期處於壓力緊張中,交感神經過於興奮,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時血液黏滯性增加,血液流暢性降低,自律神經失調就會出現心悸、心煩、少寐、多夢的現象。可以利用「補血和血」的方式,促進血液循環,穩定自律神經。 大便習慣突然改變或是不規則: 除了考慮腸胃的問題外,也可能是心臟病的一個警訊。消化與循環系統密不可分。心臟不斷搏動的同時,心臟搏動的頻率也會影響腸胃系統。所以心臟跳動的速率快慢不定,會影響大便的規律,造成有時便秘、有時候下痢。這時不該只是治療腸胃,也要考慮的心臟功能是否正常。 胸悶伴隨手腳冰冷: 手與腳是人體距離心臟最遠的,當氣血循環不佳,表現常是手腳冰冷,容易有胸悶心悸的感覺。通常發生在更年期的女性為多。 婦女在停經後,失去雌激素的保護,冠狀動脈硬化的機率增高。中醫認為是腎陰不足的表現,症狀有內熱、眩暈、胸悶痛、心悸、盜汗、耳鳴、腰膝酸軟,這時要補腎填陰,調整女性荷爾蒙的穩定。 秋冬季節溫差大,保暖不可少,平時可多拍打兩臂手肘處,為肺經、心經、心包經所經之處,藉由拍打促進血液循環,活化免疫系統,穩定自律神經。 (作者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27038 小病不「藥」那麼多 「針」的不一定較好 2014-11-03 文�張展維 繪圖�曾郁芳 最近又進入秋冬交替的時節,傷風感冒的病號增加。高齡90歲的張阿嬤到藥局櫃台詢問藥物的用法時提到:「之前感冒發燒去診所打針,10分鐘,燒就退了,打針後,整個人覺得舒服很多!」抱怨醫院醫師不幫她打針。 面對這樣的個案,一定要耐心解釋,讓患者知道「打針更有效的觀念」不一定是對的。 其實,打針是給予藥物的方式之一。透過藥物注射到肌肉內或血管,再由血液循環將藥物運送到生病的地方;而口服藥經過腸胃道的吸收,也會獲得同樣的治療效果。不管採取何種方式,最終的目的不外是使身體內發生病症的那個地方,有足夠的藥物濃度。 雖然打針的反應快,但產生不良反應的風險相對較高,且細菌也可能會從注射的過程中,混入人體,造成感染。因此使用上,反而必須更加小心。民眾仍應儘量選擇以口服藥物治療,避免為了迅速退燒或止痛而要求醫師打針。 對於一些急診或住院的病人,醫師為了迅速產生藥效,且必須依藥效,機動調整藥物及劑量時,常會使用針劑藥物來治療疾病。在給藥後,醫護人員也會密集觀察患者接受藥物治療後的反應。 反觀一般門診疾病或慢性病,在醫師的評估下,給予口服用藥治病應是足夠的,且相對來說,口服用藥相對較方便。 其實一般感冒並沒有特效藥,應該由醫師針對病因給予適當的藥物,不是藥量多,藥效就更好。包括口服藥、打針、打點滴等所有藥物治療,大都不能縮短一般感冒的病程,開藥多半是緩解症狀。 因此像張阿嬤要求要打針、打點滴,對治療感冒而言,很多時候屬於不必要的過度治療。 患者若能自行服藥時,就不一定需要注射治療。「好醫師不必愛打針,治感冒不必多吃藥」,如果發現醫師治療感冒時,都先打一針再說,可別忘記小病不「藥」那麼多,「針」的不一定較有效。(作者為嘉義長庚紀念醫院藥劑科組長、繪圖為嘉南藥理大學學生)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41102/36182215/%E6%B7%8B%E5%B7%B4%E6%8E%92%E6%AF%92%E5%AE%B3%E4%BA%BA%E6%80%A7%E5%91%BD 淋巴排毒 害人性命 20141102 蘋果日報 「小姐,你左邊乳房有顆腫瘤。」趙醫師一邊移動超音波探頭,一邊說。李小姐大吃一驚:「什麼!那該怎麼辦?」「應該先做切片送化驗,然後由病理報告來決定往後的治療方式。」趙醫師做了一番說明,希望患者不要過度驚慌,可以按部就班地接受治療。不過當李小姐再次回到門診時,已經是半年後的事情了。看著螢幕上張牙舞爪的腫瘤,趙醫師皺起眉頭,道:「欸,怎麼會拖到現在?」李小姐默不作聲。 誇大連癌症都能治 趙醫師問:「妳有去做切片嗎?」 李小姐沒回答,只是急著問:「腫瘤有變小嗎?」 「變小?當然沒有呀,和之前比起來都快兩倍大了。而且現在連淋巴結都有問題。」 「什麼?淋巴結也有?」 趙醫師點點頭,指著畫面解釋:「像這種圓滾滾的淋巴結,就是不正常的淋巴結。」 李小姐驚訝地說:「可是,我已經去做淋巴排毒了,怎麼還會…… 講到這裡,趙醫師大概曉得發生了什麼事,便淡淡地問:「所以,這段時間,妳都是去排毒囉?」 李小姐點點頭,道:「人家都說只要把毒素排掉的話,腫瘤就會變小啊…… 相信大家都聽過「淋巴排毒」這玩意兒,支持的人總是講得信誓旦旦,宣稱可以治療便秘、失眠、糖尿病、高血壓等毛病,甚至可以瘦身,連癌症都能不藥而癒,讓人好不心動。但是,在擁抱淋巴排毒之前,務必要先搞清楚「淋巴」到底是什麼東西。 大家都曉得,血液會攜帶氧氣與養分流向全身的微血管,然後這些養分會離開微血管進到組織液中,我們體內的每一個細胞皆浸潤在組織液中接受滋養。這些組織液主要來自於血液,之後會由細小的淋巴管回收,所以淋巴管常被形容為「下水道」。「下水道」這個稱號實在不甚體面,很容易讓人產生誤會,直覺地認為淋巴管的任務是將「不好的」、「骯髒的」東西帶走,使「排毒之說」不脛而走。 然而,倘若詢問那些主張「淋巴排毒治百病」的人究竟這些淋巴液會流向何方,他們恐怕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按照他們的說法,這些「毒素」是有害的,應該要除之而後快,但是這些被視為「有毒」的淋巴液其實並沒有憑空消失,而是流回我們的靜脈,再度成為血液的一分子,繼續循環全身。 換句話說,淋巴管存在的目的是為了調節循環組織液,壓根兒就不是為了「排毒」。況且,淋巴循環無時無刻都在進行,跟按摩、推拿、做操一點兒關係都沒有。指望藉由淋巴循環來瘦身、排毒、治百病終究只是場虛幻的大夢。 「毒素」是個極為含糊攏統卻異常好用的說詞,凡是提到排毒總能說服消費者掏錢買單。不過只要多看幾個慘痛的例子就曉得,會害人性命的恐怕不是淋巴,而是不明就裡的一知半解。  《刀下人間 劉育志》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41070.shtml 微整形後趴睡 小V臉變歪下巴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4.11.03 02:49 pm
微整形術後趴睡,小V臉居然變成歪下巴。一名20多歲年輕女生自拍時,常得喬角度才能更上相,為此她接受微整形,在下巴注射填充物,果然打造出小V臉效果,沒想到午休時趴著睡,醒來後下巴卻「走山」歪向一側。 開業醫師葉姿辰指出,接受玻尿酸微整形後的一周內,注射部位一定要避免壓迫,若趴睡或遭外物碰撞,尚未完全塑型的玻尿酸就會位移,影響外觀。 葉姿辰表示,為求上相、顯瘦,小V臉成為許多年輕女性指定整形範本,不少年輕粉領族拿著Angelababy(楊穎)的照片,希望擁有一模一樣的尖下巴。 該名年輕女生就是典型個案,希望藉由微整形讓下巴變尖,手機自拍時怎麼拍都好看,沒想到只因為午休趴睡,竟造成玻尿酸位移,下巴尖不在正中心點,往右側偏移。 由於她求診時玻尿酸已固定成形,依正常代謝速度,可能得醜上一年多;原本她打算在下巴另一側注射同樣劑量的玻尿酸,但下巴恐將變成一團肉,最後只能建議她多按摩熱敷促進代謝。 葉姿辰建議,微整形最好不要一步到位,可分多次注射,保留挽救空間;注射玻尿酸時也不要因為怕痛選擇靜脈麻醉,應該保持清醒,遇到痛感及尖銳感時,才能立即反應。 「尖下巴並非打造V型臉的關鍵」葉姿辰說,一昧追求瘦下巴,如果整過頭,V型臉反成「錐子臉」,應該整體調整雙頰、鼻子、下巴等臉部黃金三角,並注意安全性,不使用來路不明的填充物,才更有保障。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9041065.shtml 運動鞋太緊 男性也拇趾外翻
【聯合晚報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2014.11.03 02:49 pm
女性穿高跟鞋易導致拇趾外翻,國內單車、跑步夯,醫師陸續收治不少男性因運動鞋不合腳、引起拇趾外翻。一名20歲男大生熱衷騎單車,還買了專用單車鞋,近來發覺雙腳大拇趾關節側疼痛無法踩踏板,就醫檢查發現拇趾外翻達20度,研判是鞋子楦頭緊造成。 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醫師黃永錚表示,大拇趾外翻以女性居多,男女比約1:10,但很多人以為女性長時間穿高跟鞋才會導致拇趾外翻,其實台灣近來慢跑、單車運動熱,臨床陸續收治不少男性因運動鞋不合腳等因素,引發拇趾外翻。 黃永錚解釋,市售的單車鞋較窄,更專業的還會將腳掌前端固定在腳踏板上,因腳趾長時間受壓迫,更容易變形;另外,長期穿過狹的慢跑鞋跑步,加上跑步時腳部承受較大壓力,也會導致拇趾外翻。 新光醫院骨科主任釋高上也表示,臨床發現男性拇趾外翻病例逐漸增多,除穿錯運動鞋外,時下流行的男性窄頭鞋、內墊加高的鞋子,也是造成拇趾外翻的原因之一。 釋高上曾收治一名40多歲男性,因身高不到170公分,為了增高買加了增高內墊的鞋子,外觀完全看不出來鞋子裡有「動手腳」,但穿起來明顯增高五、六公分,加上鞋頭較尖、窄,長期、長時間穿,就會導致拇趾外翻。這名患者因拇趾嚴重變形、一穿鞋就痛,最後以微創手術治療才解決。 拇趾外翻 與遺傳有關 釋高上說,後腳跟一旦墊高,走路時壓力會往前傾,第一及第二趾頭承受壓力大,受傷機率高。另外,拇趾外翻與遺傳有關,若發現自己的媽媽也有此問題,在挑選鞋子及運動時就要特別注意保護。 此外,大拇趾疼痛除了拇趾外翻,也可能與痛風有關,釋高上說明,大拇趾外翻的疼痛主要是拇趾外側紅腫、痛,痛風則是整個關節疼痛,不管病因是哪一種,都應就醫檢查確診。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E9%A0%90%E9%98%B2%E6%8B%87%E8%B6%BE%E5%A4%96%E7%BF%BB%20%E6%8C%91%E9%9E%8B%E7%95%991%E6%8C%87%E5%AF%AC-9041067.shtml 預防拇趾外翻 挑鞋留1指寬
【聯合晚報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2014.11.03 02:49 pm
預防拇趾外翻沒有特殊方法,挑選合適的鞋子及適度保護最重要。醫師建議,單車鞋型較窄,運動時大拇趾和第二趾間放矽膠軟墊撐住,避免大拇趾受到壓迫外翻;穿慢跑鞋不宜過緊,要讓腳趾有舒適活動空間,前後應留一根手指空間;楦頭較緊的鞋不要穿太久,且要避免長時間走路。 新光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韓偉表示,市面上運動鞋多為歐美品牌,不完全適合東方人的寬腳板,挑選時更應注意左右寬度,可找專業鞋店透過簡易儀器測量,選擇適合自己腳板寬度的鞋子;且穿上鞋子後,要預留足夠空間讓腳趾活動,避免太合腳或太擠,若平時走路或運動後發現拇趾外側紅腫,可能就是鞋子不合腳。 韓偉建議,若為了美觀或運動,穿了楦頭較窄的鞋子,回家後可試著將腳拇趾往擠壓的反方向拉,如同復健一樣,有助舒緩、減少腳趾變形。 若已經有拇趾外翻,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醫師黃永錚表示,如果外翻角度不到40度,通常會建議在兩腳趾間夾軟墊來矯正,只要適度休息、換穿適合的鞋子,疼痛會緩解,且不會繼續惡化。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E6%A4%8E%E9%96%93%E7%9B%A4%E5%87%B8%E5%87%BA%20%E9%96%8B%E5%88%80%E6%B8%9B%E5%A3%93%E5%8F%AF%E6%94%B9%E5%96%84-9039048.shtml 椎間盤凸出 開刀減壓可改善
【聯合晚報彭宣雅】2014.11.02 01:43 pm
單側肩頸手臂痠痛在門診很常見,台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神經外科主任林牧熹表示,這類患者經過磁振造影檢查會發現,椎間盤又厚又重,因而壓迫到神經,產生痠痛症狀。 所謂的椎間盤凸出就是長骨刺,患者經過開刀減壓手術,同時置放錐體支撐架,加上脊椎固定骨板後,痠痛症狀都可獲得改善,尤其是上肢的活動不再受限制,可以恢復患者的生活品質。 林牧熹表示,脊椎退化性疾病很常見,但治療起來相當棘手,大多數患者是因為長期姿勢不良、習慣不佳所致,比如長期姿勢不正確,或是習慣提重物,長久下來脊椎退化、骨刺增生,進而壓迫脊髓神經,就會造成患者不適,治療只能將壓迫移除,替脊髓「減壓」,疼痛自然緩解。 林牧熹表示,過去常認為年長者才會椎間盤凸出、退化,但這類患者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主要是長期姿勢不良、缺乏運動,或者勉強提超出身體所能負荷的重物,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傷害。 不論是長骨刺、椎間盤凸出、脊椎狹窄等疾病,初期症狀都很相像,很容易被患者忽略;建議民眾若覺得脖子痠、疲勞、下背痛,且不適症狀逐漸加劇,慢慢覺得手腳麻木無力、甚至走路步伐不穩,都應該就醫治療。 林牧熹表示,患者阿珠阿嬤一開始只覺得脖子緊,懷疑可能是運動傷害,直到手臂不聽使喚、鍋鏟拿不起來,才驚覺有異常,但此時病況已經相當嚴重。臨床上就有患者長期放任不管,結果嚴重時導致尿失禁、全身癱瘓,得不償失。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E5%8F%A3%E8%85%94%E5%B8%B8%E7%A0%B4%E6%B4%9E%20%E5%A4%9A%E4%BC%91%E6%81%AF%E6%8F%90%E9%AB%98%E5%85%8D%E7%96%AB%E5%8A%9B-9039050.shtml 口腔常破洞 多休息提高免疫力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整理】2014.11.02 01:43 pm
問:最近可能因為連續多天熬夜,睡眠品質欠佳,口腔嚴重破皮,下嘴唇跟牙齦交接部位破洞、紅腫潰爛。原本以為幾天就會自行痊癒,但症狀越來越嚴重,連講話、吃東西,都不舒服。 請問口腔莫名出現傷口潰瘍,代表免疫力變差嗎?另外,在口腔不適的期間,曾跟兩個人接吻,請問這可能感染性病,甚至是愛滋病嗎? (台北市、三重、黃先生) 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王立信答: 口腔潰瘍破洞看似小問題,常被忽略,因為大部分患者只要多休息、少熬夜,就會自行痊癒;但如果反覆發作,且長期如此,確實會帶來相當大的困擾,這也代表身體免疫力出了問題。 臨床上,疱疹類病毒是造成口腔潰瘍的主要原因,這屬於慢性、潛伏性的感染,通常幼兒時期若曾經感染過這類病毒,症狀緩解後,病毒依然存在體內,只要身體狀況不好,或是感染其他疾病,就可能會誘發病毒發作。 除了疱疹類病毒外,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因免疫力及抵抗力較差,也容易出現口腔潰瘍;此外,長期缺乏維生素B2,則會引發口角炎,嘴角潰瘍破皮,一講話就痛,且久久不癒。 治療口腔潰瘍可透過藥物止痛,加速傷口癒合,但許多患者覺得這是小病,自己到西藥房購買成藥,其實只要多休息、提高免疫力,口腔破洞會慢慢痊癒。 至於口腔潰瘍是否可能引起性病,即使是口腔內出現傷口破洞,單純的接吻並不會感染性病或愛滋,除非是法式接吻或有血液、體液的交換,才具有潛在感染風險。 口腔潰瘍破洞可視為健康一大警訊,建議平常作息要正常、勿熬夜、飲食均衡,口腔潰瘍期間,應避免與人有法式接吻、口交等性行為。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26796 虛勞虛煩不得眠 中醫對症用藥 自由時報2014-11-02 文�高資承 「醫師,我最近都睡不好。」「醫師,我每天晚上都要吃安眠藥才能入睡。」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工作忙碌,以致睡好覺甚至成為一些人夢寐以求的事。 失眠就是不容易入睡、無法維持持續睡眠狀態,或是過於早起,導致睡眠不足,進而影響白天的學習與工作的狀況。 失眠的症狀為疲勞感、不安、全身不適、無精打采、反應遲緩、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等。因噪音等不良環境造成的睡眠品質不佳,並不在討論範圍內。 失眠可分成3種: 小於1週,稱為短暫性失眠。 介於1週與3個月內,稱為短期失眠。 超過3個月,稱為長期失眠。 失眠的原因絕大多數是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如焦慮、不安、情緒低落、工作壓力、不愉快、甚至是恐懼失眠本身也會造成;其次遺傳因素也有關係,台灣常見的鼻中膈彎曲也會造成失眠。 雖然失眠本身並不致命,但對於精神上的影響卻是很大,長期失眠會導致精神低落、情緒易暴躁、工作效率降低、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免疫力下降,對青少年來說,會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進而影響生長發育。 中醫很早就有對失眠的文獻記載了,東漢張機《傷寒雜病論》:「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 中醫認為,失眠主要分成下列4種類型: 肝氣鬱結:症狀是胸悶心悸、精神恍惚、或常悲傷不能自主、胸悶、心煩等,常用中藥為柴胡、龍骨、牡蠣、當歸等(圖1)。 心血不足:通常症狀為面色蒼白、四肢倦怠無力、食慾較差、貧血、暈眩等,常用中藥為茯神、遠志、酸棗仁、龍眼肉等(圖2)。 心膽虛怯:通常症狀為精神恍惚、記憶力減退、淺眠多夢等,常用中藥為白芍、知母、茯苓、川芎等(圖3),或酸棗仁湯。 胃脘不和:《黃帝內經》:「胃不和則臥不安。」常見症狀為腹脹、腹痛、脹氣、消化不良、食慾不振、泛酸等,常用中藥為竹茹、陳皮、半夏、生薑等(圖4)。 平常也可按壓穴道助睡眠 平常也可以按壓穴道幫助睡眠,如神門穴(在手腕橫紋上,偏小指側的兩條肌腱之間)(圖5);或按壓耳神門穴(在耳朵軟骨的三角窩頂端)(圖6)。 (作者為北市全昌堂聯合診所中醫師)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26797 《健康書摘》抗憂鬱心路 醫師出書分享 自由時報2014-11-02 記者羅碧�專訪 「人生無常,但,活著真好!」這是家醫科醫師林青穀在經歷兩次憂鬱症發作且治療康復後,最深刻的領悟。 為了幫助同樣為憂鬱所苦的人們,他將自己抗憂鬱的親身經歷,透過訪談方式出書,書名就叫做《管你得意或失意,憂鬱都會突然找上你》。 林青穀說:「明明我的人生超完美,沒想到上帝卻讓我經歷了死蔭的幽谷,也因此讓我知道,我必須要學會取捨,放棄現有,選擇我要的,並且更倚靠祂,才能往前走。」 兩次發作時間相隔18 林青穀兩次憂鬱症的發作時間相隔18年,「失去摯親」都是「引爆點」。 第一次發生時,他在台大醫院擔任家醫科總醫師。事業剛起步,不料卻遭逢巨變。父親和姪女因空難喪命,讓他從「走路有風」的「醫院風雲人物」突然掉進「地獄」裡。 在毫無防備下,突然從備受關愛的家中么兒得要自立自強,再加上人際關係等因素,使得他在喪父兩個月後,開始出現睡不好、常做噩夢、突然驚醒、莫名悲傷、掉淚、懷疑自己的判斷能力。 不僅如此,內心巨大的痛苦讓他不由自主地採取撞牆、踢牆壁等自我傷害方式,抒發情緒。即便如此,仍絲毫無法消除內心的痛苦與折磨。甚至於他數次想要跳樓輕生。 幸好台大醫學院的老師發覺他的異常,診斷確定他罹患憂鬱症後,馬上提供藥物及心理諮商等協助,讓他終於擺脫「藍色風暴」,不再被「情緒的海嘯」淹沒。 病癒康復後,他開設全台第一家家庭醫學科診所,還成為國內外19家大企業的家庭醫師,甚至多年來,以當「應召醫師」為傲,先後診治過許多名人。 沒想到8年前,年邁的母親在睡夢中安然辭世,再次引爆憂鬱症。陸續出現睡不好、不知道該穿哪雙鞋出門、沒有食慾等憂鬱症狀。 第二次憂鬱發作時,正好是他的人生高峰,因此要面對的問題更多、更複雜,讓他花了

我要留言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