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寶寶黃疸,可以餵母乳嗎?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很常見的情況,但常會引起父母親們的擔憂。本院健康諮詢專線也常接到父母親的諮詢:聽說餵母奶會引起黃疸,真的嗎?我的孩子有黃疸,要停餵母奶嗎?我應該讓孩子去照光嗎?

造成黃疸的原因

台灣新生兒出生4到5天發生黃疸的機率在5成以上,此時期的黃疸,主要是生理性。喝母奶可能引起黃疸。若黃疸出現時間在第2∼4天,稱為「早發性母乳性黃疸」,發生的原因主要是母乳不足,胎糞排出延遲,而增加腸、肝循環,造成血中「非接合型膽紅素」增加而出現黃疸。此時應逐漸增加母乳哺餵次數、量,寶寶進食的奶水充足,排尿及排便量增加,進而減少血中「非接合型膽紅素」,黃疸自然能逐漸改善。若黃疸在出生後10∼14天才出現,則稱為「晚發性母乳性黃疸」,可能持續1∼2個月才會完全消退,原因和母乳內所含的物質有關。一般而言,母乳性黃疸極少引起嚴重的病情,不需因怕黃疸而停止哺餵母乳。

病理因素造成的黃疸稱為「病理性黃疸」,這些病理因素包括新生兒血液方面的疾病,例如母親與胎兒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先天性溶血疾病等導致紅血球破壞,使膽紅素產生增加;肝臟疾病如先天性膽道閉鎖、先天性肝炎等,導致膽紅素無法排出;若寶寶發生感染,可能導致紅血球破壞、肝功能降低;另外,生產過程導致新生兒頭皮血腫,頭血腫內的紅血球破壞而產生過多膽紅素;統合上述的原因,都會造成新生兒病理性黃疸,一般病理性黃疸的黃疸指數通常大於15,不但需要治療,而且父母若不注意,延遲就醫,有可能導致核黃疸造成嬰幼兒腦性麻痺等嚴重的後果!
黃疸的觀察及治療

首先,接初生寶寶回家後,父母需注意觀察寶寶是否有黃疸產生。可將嬰兒置於明亮處,觀察嬰兒皮膚及眼白的部分,若比前一天觀察到的黃或比其他嬰兒黃,就可能有黃疸。同時觀察不同的部位,若只有臉部泛黃,表示黃疸程度並不是很嚴重;若泛黃的情形向下延伸至腹部或以下時,應立即就醫,黃疸可能已經到達需要照光治療的程度了。若黃疸指數經治療仍無法下降,甚至達到需要換血的標準,此時可以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暫時停止哺餵母乳2至3天,等到黃疸值逐漸下降後,再繼續哺餵母乳。

健康諮詢專線也常接到父母親的詢問,可否自行照太陽或日光燈?臨床上新生兒黃疸的照光治療,是以特定波長的藍光(光譜425∼457nm)照射,使未接合型膽紅素轉化成無毒性的異構物,並進一步由尿液及膽汁排出,達到治療的效果。因此一般自行在家照日光燈或用太陽光照射,是無法有效改善黃疸情形。而且嬰兒細嫩的皮膚過度暴露在太陽下,很可能造成曬傷。

若黃疸嚴重,醫師囑咐母親停餵母乳,此期間仍須定時以手擠乳,或藉由吸奶器將母乳擠出,以確保乳汁持續分泌,而且較不會造成乳腺阻塞。另外,哺乳期間吃卵磷脂能治療及預防哺乳乳腺阻塞及乳腺硬塊。
居家期間的照護技巧

父母接初生寶寶回家後,在居家照顧上應特別注意以下事項:

一、給予足夠的母奶或配方奶餵食:觀察寶寶的餵食情形,例如吸吮力好不好?含乳姿勢正確嗎?奶量夠不夠?一天換幾次有重量的尿片?皮膚有彈性嗎?體重有增加嗎?

二、不建議給予葡萄糖水或退胎水,餵食量充足時,也不需要額外補充開水,因為這些不但無法改善黃疸,反而會加重症狀,甚至會影響食慾,造成離子不平衡等嚴重後果。

三、一些會導致黃疸或加重黃疸的情況需避免,如有家族性蠶豆症或已經確診蠶豆症之嬰兒,需避免接觸樟腦丸、奈丸、紫藥水等會引起溶血的物質。

四、避免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等情形。相較於成人來說,新生兒體表面積較大且皮下脂肪少,身體對外界溫度變化的調節能力較差,穩定的環境溫度將有助於控制寶寶體溫的起伏程度,也可避免黃疸惡化的情形。

五、用藥時須經醫師處方,因某些藥膏或藥物也會引起蠶豆症嬰兒溶血。

六、注意觀察:若寶寶出現嘔吐、活動力降低、腹脹、腹瀉、發燒、哭聲改變、小便變濃茶色、大便顏色變白等情形,就要考慮是否為病理性黃疸,需立即送醫院檢查。
本文作者:彰化基督教醫院遠距健康諮詢中心 吳英旬護理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