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長期便祕不順暢,恐致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是一種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療率很高的癌症。根據臨床研究,早期的大腸直腸癌如果妥善接受治療,病患存活率可高達80%以上,目前研究證實糞便潛血檢查為具有成本效益之大腸直腸癌篩檢工具,且大腸直腸癌在40歲以前並不常見,發生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其中約90%的案例是發生在50歲以後。因此,為早期發現大腸直腸癌,目前國民健康局提供針對五十歲至未滿七十歲之民眾,提供每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若糞便潛血檢查報告為陽性者,則建議作進一步大腸鏡確診檢查,以達早期篩檢早期治療之成效。

圖片來源:by stockimages from FreeDigitalPhotos.net

定期糞便潛血檢查追蹤,可及早發現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篩檢方法主要是採集糞便檢體送檢,其主要目的是在於偵測糞便中微量之血液,但往往因糞便中血液含量較少,不會改變糞便外在的顏色,故無法由肉眼直接觀察到,必須進一步執行檢驗。糞便潛血檢查依反應原理可分為化學法與定量免疫法兩種,其中定量免疫法是目前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推廣之大腸直腸癌之建議檢查方法。糞便潛血定量免疫法是針對人體血紅素反應的抗血清或抗體進行抗原抗體反應,因此專一性較高,且不會受到食物中過氧化、動物血和維他命C的影響,同時也有較高的靈敏度,可偵測到糞便中較低濃度的潛血反應,但因為是抗原抗體反應,所以要特別注意檢體的保存,應依照檢查單位之衛教人員解說執行採檢動作,以免血紅素受糞便中細菌破壞而導致偽陰性結果。同時,也要注意糞便採檢量,以避免因採檢量不當而影響定量潛血檢測結果。要注意的是,此方法不適合於檢測上消化道出血,因為糞便中之血紅素於通過上消化道的過程中會被破壞,故僅適用於下消化道或大腸直腸的出血檢測。大腸直腸癌的發生其實相當緩慢,非常適合使用篩檢來發現,因此如何提高一般民眾積極接受篩檢檢查的意願,是預防大腸直腸癌重要環節。近期國民健康局大規模推動糞便潛血檢查,就是希望在民眾沒有任何症狀下,可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找出陽性個案,而陽性個案透過大腸鏡檢查可以早期發現是否有大腸瘜肉或是早期大腸癌,讓民眾不再”聞癌色變”。
本文作者:彰化基督教醫院 腫瘤中心陳鳳儀個案管理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