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認識週邊動脈阻塞疾病(PAOD)

文:心臟血管外科 黎方中主任、江淑娟 醫師助理

什麼是週邊動脈?即離開心臟後主動脈的分支及末支。而週邊動脈阻塞疾病大部份起因於動脈硬化,而小部份則是急性栓塞、凝血機能異常、血管病變等引起。

動脈硬化為慢性、全身性疾病,它隨著年齡增長不斷的進展,加上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抽煙等危險因子,最終膽固醇形成斑塊,附著於血管壁內層,使血管內膜產生變化,增厚鈣化、潰瘍,加上血小板凝血功能之活化,終至斑塊掉落,引起血管栓塞及阻塞,導致終端肢體血液流量減少,而發生缺血症狀,多好發於下肢,引起麻、痛、間歇性跛行、皮膚病變、慢性潰瘍難癒、下肢冰冷萎縮等,若繼發感染會引起下肢壞死。

急性血管栓塞,其致病機轉為血栓隨血流於血管中遊走,遇到較狹窄處,如較小之中型血管,視栓子隨血流流到何處,即引起該處之栓塞,栓子卡在血管壁,引起血管阻塞,血栓隨時間沿著血管一直增長,使末端血流缺乏。若多發性栓子,即產生很多栓子,同時都往末端流去,引起兩腳藍趾症候,臨床上發現時可推測為多發性栓子,即上游可能有血管瘤之類引起,而大多數單一栓子多源自心臟如心房顫動、心室撲動、血流慢而形成栓子,或心隔有缺洞,病人因缺乏運動,久臥床引發下肢靜脈栓塞,栓子由右心經過中隔缺洞,游離至左心,若栓子被打到頸動脈,就有可能得腦中風。如此類推,針對急性阻塞,黃金時期(即組織缺血後再灌注時仍可恢復功能)為6至8小時,理論上,如能在黃金時間內作血栓清除術,拿出栓子,讓血流再灌注,再繼續給予抗凝血劑治療。下肢功能可能再恢復。對長時間之缺血,再灌流時常發生再灌流傷害。原因為缺氧組織會釋放過多過氧化物及游離基等有害物質對組織造成傷害,臨床上組織會變腫,有時後變得太腫而引起compartment syndrome,動脈被壓,血流無法通過,形成惡性循環,愈腫愈缺血,在組織壓超過20mmH2O時需作皮瓣切開術(Fasciotomy)。讓組織減壓,使血流恢復,皮瓣傷口換藥,等組織慢慢消腫後再把傷口修復好,這都是輔助對策。病人服抗凝血劑三個月後可停藥。另外一提,若血管阻塞時間太久,雖做完栓塞清除術,下肢仍可能遺留神經症狀,即下肢保留,但走路有困難,所以有阻塞症狀時應及早到醫院檢查治療。

其他凝血機轉引起的,如先天性蛋白C、S、antithrombin III等缺乏的病人,此類病人比一般病人較易形成血栓,碰上血管易遇冷收縮時,很容易血管阻塞,處理是血栓清除及口服抗凝血劑和血管擴張劑,偶有需要輸血治療。

血管本身病變,如常好發於壯年之阻塞性血栓血管炎 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 尤與抽煙有關,其他如Takayasu disease,血管因自體免疫而自然發生阻塞等。阻塞嚴重時只好作繞道手術。

針對動脈硬化成因引起症狀的病人,先作非侵犯性檢查,分段式動脈壓、分別測上肢、大腿、膝及小腿血壓,分壓差在20 mmHg以上為有意義的血流減少,進一步作血管攝影,清楚顯示整套下肢動脈的型態,呈樹枝狀、自主幹至分枝由粗而細、狹窄栓塞及阻塞之處,清楚可見,作為治療計劃之根基。配合臨床病人之狀況,如年齡、系統疾病、生命現狀,可作出治療計劃。從血栓溶解劑、血栓摘出術、血管汽球擴張術、支架置放術等;對長段之阻塞,給予血管繞道手術,重新建立血流等之處置,皆以病人之好處最多做為最後選擇。對需要手術的病人,順便一提,大部份動脈阻塞之病人常合併有冠狀動脈疾病,因為它是全身性之病變,所以手術前之檢查應包括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有異常時還需加做心導管攝影檢查。檢查都通過後,要與病人及家屬詳細解釋手術的風險。如心臟病發作、腦中風、腎衰竭、出血、感染等之可能性,大約在3-5 %。手術方面:需繞道之患處及採那種繞道術,有多種選擇,原則上,較短距離、血管大小吻合,動脈硬化程度較低,手術成功率較高。手術中亦可測血流量如何。血管種類分自體及人工合成的。看病灶的位置及病人的情況而定,合成血管為(PTFE)材料,自體血管最好、五年之通暢率有80%以上,人工血管則較易栓塞,大概在術後三個月內會產生新內膜於人工血管壁上。為提高通暢性而造。外加口服藥物:如血管擴張劑,抗凝血劑等。手術可以維護血管血流通暢,增加血管壽命,使末端組織再灌流,減少缺血情況,免除截肢命運,幫助潰瘍愈合。但手術最怕出血及感染,術後之照顧亦相當重要。

總結:週邊血管阻塞疾病,常好發於下肢,病患除有臨床症狀外、急性時,常在不知情下,阻塞超過八個小時至數天,發現時已可能需要截肢治療。對慢性阻塞病患可作汽球擴張術、支架置放、血管繞道手術,外加抗凝血劑服用以便血液灌流暢通。而手術病人有20%效果可能不明顯,排除技術上的問題,最可能是末端血管床太差 ,那就是手術後看改善多少,再作進一步治療計劃如高壓氧治療等。
本文由【台中大里仁愛醫院】提供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