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幼兒常見的問題與感覺統合

感覺統合主要為探討腦功能與行為的關係,換句話說,感覺統合從神經生理的角度去探討為什麼小孩有動作笨拙、好動、不專心、固執、衝動等問題。人體的感覺系統除了視覺、聽覺、嗅覺、味覺,還有前庭覺、本體覺。感覺訊息分分秒秒的輸入大腦,大腦再將其整合,產生反應或動作或適應性的反應,而此反應又提供新的訊息,幫助大腦做出更有效的行為。感覺統合功能影響了基本學習能力的發展;較差的感覺統合能力,使得幼兒在學習或從事其他事務時顯的困難。我們可以回想在很吵雜的環境注意力無法集中的狀況,或在癲波行進的車中看書容易使眼睛疲勞、頸肩痠痛,以及疲倦了還要維持挺立的姿勢時那種力不從心的感覺。

幼兒都遵循著相同的發展程序,但快慢有別。感覺系統的發展大致如下:前庭系統是最早熟的。因地心引力的作用於前庭系統,頭部位置的變化因而活化了前庭系統,再經由其他神經通路至腦部諸多部位包括小腦、脊隨、控制眼部肌肉的神經核等,提供平衡與姿勢的訊息,調控頸部與上肢肌肉;觸碰剛出生的嬰兒的嘴角,他即會將臉頰轉向觸碰者,這表示觸覺反應已經存在;本體覺是指由肌肉及關節傳來的感覺,本體覺與觸覺在大腦的整合使得我們能辨認物體,有身體概念,進而發展出空間的概念;嗅覺與味覺再出生時已發展好;基本的聽覺再出生時亦已具備,一至二個月聽到聲音會轉頭;視覺再出生時雖還不好,但大約兩三個月大時能隨移動的物體轉九十度以上。這些系統尚未整合好以前,可藉由反射動作觀察這些感覺系統的運作。在這些系統整合的過程,反射動作逐漸消失,適應性的反應日益增強,動作也越來越有效。

根據感覺統合的理論架構,感覺統統合失調分為以下二大類:運用失調(practic dysfunction)與感覺調節障礙(sensory modulation disorder)。運用失調又可再分為姿勢控制能力不足(postural deficit)、識別性觸覺不足(deficits in tactile discrimination)、兩側協調性與順序性不足(deficits in bilateral integration and sequencing)、及身體運用失調(somatodyspraxia);感覺調節障礙又可分為觸覺防禦(sensory defensiveness)、重力不安全感(gravitational insecurity)、感覺反應不足(underresponsiveness to sensation)、因身體的運動產生強烈的反應(aversive response to movement)。這些症候的外在表現包括學習能力不佳,語言發展慢,情緒障礙,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靈活、不易和同儕建立關係等。在前感覺統合時期,這些問題多從心理層面去探討。

感覺統合失調的診治需要專業的職能治療師。促進感覺統合發展的要素包括健全的神經系統(包括神經的可塑性),感覺刺激經驗的適當性,內在的驅動力,環境的需求。但成功的治療也非常需要家長的細心參與及配合。
本文作者【復健科曾頌惠醫師】
本文由【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