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認識中醫名詞 自古以來「帶下」指婦女白帶

文�天明內湖中醫診所院長 鄧正梁醫師

“帶下”有哪些意思?“帶”字在《說文解字》中注釋為“紳”,那麼“紳”又是什麼東西呢?所謂的“紳”,就是用來紮束腰部並可裝飾的織物。從“帶下”的字面上看,就是腰帶以下的意思。

“帶下”一詞最早出現於《黃帝內經》,書中說:“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帶下”與前一句的“內結”是一樣的,是指部位而非病名。此外,與《黃帝內經》成書年代相近的《難經》,奉《黃帝內經》為圭皋,其中的《難經•二十九難》說:“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也是將“帶下”理解為部位而非疾病,用了一個“內”字概括了《黃帝內經》中的“內結”與“帶下”二詞。

西漢時期,司馬遷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仲介紹扁鵲時說:“扁鵲名聞天下。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過洛陽,聞周人愛老人,即為耳目痹醫;來人咸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隨俗為變。”此處的“帶下醫”第一次作為“婦科醫生”的代名詞出現,從字面上來說,就是“專治腰帶以下疾病的醫生”,這是一種隱喻疾病的方法,與當今廣告中的“難言之隱,一洗了之”同出一轍。

東漢時期,開始將“帶下”一詞列入以帶下增多為主症一類疾病的範疇,如《難經》“牛角鰓”條下的“女人帶下血髓”,張仲景《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証並治》中的“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現者,土瓜根散主之”即是。由於當時將“帶下”作為帶下增多一類疾病的概念不很清楚,因此另外還出現了對白帶增多疾病的不同稱呼,如《難經》中“烏賊骨”條下的“赤白經汁”與《金匱要略》“礬石丸”條中的“下白物”等等。但是,以“帶下”借代婦科疾病的習慣,仍在延續。

到了晉代,王叔和《脈經》中有“婦人帶下,九實中事,假令得鼠乳之病,劇易,當劇有期…”這裏的“帶下”,即指白帶增多的疾病。此外,書中還以“崩”或“漏”來形容白帶增多的程度,如有“白崩”、“黃崩”、“青崩”、“黑崩”、“漏白”等病名,但其中也有並非白帶而是出血的“赤崩”病名,結果使白帶增多的疾病與出血過多的疾病在概念上產生了混淆。

至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七“帶下”條中寫道:“衝任之脈,既起於胞內,陰陽過度則傷絡,故風邪乘虛而入於胞,損衝任之經,傷太陽少陰之血,致令胞絡之間穢液與血相兼連帶而下,冷則多白,熱則多赤,故名帶下。”首次用“帶下”一詞為白帶增多的疾病明確定名,同時談及帶下的病因、病機,這應是一大進步。雖然如此,但在敘述崩漏的卷三十八中,又出現了“五色崩”、“帶下三十六疾”等病名,說明“帶下”一詞在概念上還是比較含糊的。“帶下”還沒有完全轉化為白帶增多疾病的代名詞上來。

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把以前稱為“白崩”、“白漏”、“十二瘕”等白帶增多的疾病統統歸入“赤白帶下”。條目之中,標誌著對“帶下”詞義轉化的鞏固與深化。
本文作者:鄧正梁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