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頭頸癌分子靶點治療新方向•讓您「游刃有餘」!

文�彰化秀傳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 陳駿逸
          專科護理師 張雅玲

癌症,是全世界多數人的頭號殺手,許多人會聞癌色變,深怕它找上自己。然而更令人畏懼的是現今癌症治療中的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不但效果並不盡如人意,而且接受治療者更要付出身心的煎熬。所謂的癌症化學治療,就是用具有抗癌特性的化學物質以注射或口服的方式進入人體,干擾癌細胞的生長,進而達到治療的目的。而放射治療則是用高能量的放射線根據精密的儀器定位,將放射線能量送至腫瘤處,達到殺滅腫瘤的目的。這兩種治療的模式的確是醫界各位先驅前仆後繼的成果,乍聽之下似乎是極為完美的治療模式,但是就有如“刀刃有兩面”一樣,一則可以利己,一則可以害己,實行這兩種治療後,人類漸漸瞧出它們的副作用。化學治療就有如美伊大戰的美國轟炸機要轟炸海珊在伊拉克的要塞,雖然行動前會做詳細的衛星定位,戰術推演,而且對“炸彈”的作用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難免會發生誤炸平民的悲劇。

現今的化學治療或多或少都會破壞身體內的好傢伙,如:血球、腸胃道黏膜細胞。而放射線治療則因為放射線行進的過程以及主客觀的因素也會造成腫瘤週遭的好鄰居或多或少都受到池魚之殃,如:腸胃道發炎、骨髓功能被抑制。雖然這兩種治療的副作用,目前已經有相當不錯的解決之道,然而療效不盡理想,尤其在治療失敗後,醫師更是一籌莫展。

然而人類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一方面積極的檢討這兩種治療的缺失,期待能找到像“巡弋飛彈”的分子藥物直接且高準度地命中目標,而且不傷及無辜。另一方面也從分子生物學的基礎去詳盡地了解各類癌症的致癌機制,期待能找到癌細胞最致命的罩門“治癌靶點”。這種配合高準度的分子武器以及精確的靶點,構成一種現今的治癌新觀念分子靶點療法。

現今醫學上認為癌症的成因是多個因子所促成的,而致癌的機制也由於一系列的身體防衛機制出了問題。就像“錯亂的骨牌”效應一樣,一定要先有第一擊,而其後的第二個骨牌倒了,才會有第三個骨牌跟著應聲倒下,再接著,最後才會全牌倒下而爆發問題。倘若我們能在其中一個骨牌要應聲倒下之時,迅速地用我們的手指將它扶起,接下來的骨牌就有機會不跟著倒,而其後的骨牌效應也會因為這“神來一手”阻斷這悲劇。而分子靶點療法就是在致癌的骨牌效應中找到這個“金手指”好來阻斷最具扳回劣勢的關鍵骨牌。這種的做法,確實可以準確地殺滅癌細胞而不致錯殺正常細胞,因為正常細胞並沒有癌性病變,所以這種分子靶點的藥物,不會有不希望的副作用。細胞表面之酪胺酸動力酵素接受器(Tyrosine kinase)所屬之超級家族在細胞各個過程中,包括細胞週期進展、細胞遷移、細胞代謝乃至其分化及細胞存活,都佔有極為重要的角色。生長因子接受器(growth factor receptor)正是這超級家族中的一員。人類許多癌細胞中,其細胞內的生長因子接受器會有相當程度的表現,而與正常細胞中的表達程度則有天壤之別,既然這是癌細胞的一個特徵,更提高了將此生長因子接受器當作分子療法靶點之可能性。此外,在癌細胞中此一高度表達的生長因子接受器,更有如幫他加持了數十載的功力,增加其增生、抗凋亡、轉移及血管新生的能力,讓他更有把握殘害我們的身體。反之若能針對生長因子接受器適時地給予一個“金手指”的阻力,就讓其所引起的錯亂分子訊號傳遞(即上述之骨牌效應)終止,無異是有如攻其罩門,不但沒有增加任何功力,還能讓其自廢武功。然而目前此一新治療方向,真正已訴諸於臨床的,只有非小細胞肺癌的 Iressa ,乳癌的Herceptin 等。

而頭頸癌的癌細胞中也是有高度表達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的情形,而且在頭頸癌的發生與進展過程中,也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目前要想針對此罩門攻擊的招式有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連接配合體免疫毒物、酪胺酸動力酵素之抑制劑、生長因子接受器抑制劑。在動物試驗中顯示了利用生長因子接受器之抑制劑,可以阻斷這些動物身上癌細胞的增生及成長,而臨床試驗中,也有一些藥物不但被證實,在安全性是可以接受的,且抑制頭頸癌的療效也是相當不錯,而且有一些的臨床試驗也指出針對生長因子接受器的抑制劑,如果配合上傳統的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更能增加其傳統療法之療效。不過目前離正式使用在臨床治療上,還有一段距離。但是目前的資料充分顯示,針對生長因子接受器所進行的分子靶點療法,在頭頸癌的治療是相當有潛力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針對其他“罩門”的分子靶點療法,也深具明星像。如COX-2、血管生成因子等罩門,都在頭頸癌中有較正常細胞高度表現的情形,竟然這些罩門都會高度表現,那麼我們更應該攻其罩門、讓其破功。而 在慢性發炎過程中擔任啟動者的角色,而癌細胞中COX-2更是造成其細胞癌化的幫兇之一,而且愈晚期之頭頸癌更是常見其所造成的傑作。另外頭頸癌細胞中高度表現的COX-2,會讓其對傳統治療中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之療效因此打折。所以他不僅是幫兇,更是阻擾治療的惡棍。所以針對阻斷的治療應該是頭頸癌治療的新方向。

目前雖然也有一些不錯的成績,但是要應用於臨床治療可能要耐心等待一些時日。癌細胞如果達到107個數目,便會因為生長過快、癌細胞數目過多,便有財源窘困、營養缺乏的情形,狡猾的癌細胞便會分泌出血管生成因子誘使周邊組織產生血管,來資助癌細胞的養分、氧氣。早在70年代,美國的佛克曼醫生就發現了這一現象,所以抑制血管生成因子便一直是癌症治療的新思維。然而經過這些年的努力,似乎有令人鼓舞的成績,其中在大腸結腸癌的治療,更在今年有非常不錯的發現。相信不久的將來,血管生成的分子靶點療法在頭頸癌的治療上是絕對不會缺席的。

令人鼓舞的是這種治癌的新觀念,目前已不再只是空想的階段,已經有許多具有這種功能的分子藥物陸續出爐,正接受一系列臨床試驗的考驗。目前已經有幾個藥物已經脫穎而出,在特定的癌症治療占有舉足輕重的劃時代意義。期待人類能以此為基礎,能夠更上一層樓,找到適合每個人病情需要的個體化分子靶點治療,畢竟癌症發生的原因在你我身上是不會完全一致的。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