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情緒變化如雲霄飛車般—解開「躁鬱症」的神秘面紗!

文�花蓮玉里榮民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王迺燕

阿青中學唸的是所謂「非明星高中」,但在努力之下仍然考取不錯的大學就讀,讓父母在村中十分光榮有面子,但是阿青大一上學期的學業成績卻是令人吃驚的糟糕。寒假期間,他幾乎不敢面對父母,並覺得有負家人的期待,除了責怪自己花太多時間在社團,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是不是真的比較差?

他覺得無法榮耀父母,是家族的罪人,而且睡眠也變得不正常,常日夜顛倒,胃口也不好,大多時間都待在房間裡。接近開學,阿青對學校的恐懼和失去自信的感覺與日俱增。開學後,同學覺得阿青變得離群索居,不愛說話,團體討論也常缺席,整天鬱鬱寡歡的樣子。

期中考後某一天,室友發現阿青一人在宿舍頂樓徘徊,立刻通知教官,由學生輔導中心老師帶至精神科門診,診斷為憂鬱症,家長在詫異之下辦了休學,帶阿青回家。

過了數個月,同學常收到阿青寄來的電子郵件,內容多誇大不實,署名都用某某大總統,某超級博士,阿青也常在半夜打電話找人聊天,甚至有女同學收到卡片、花等禮物或愛慕信,且感覺阿青在言語行為上,已造成騷擾,家人也覺得阿青說話又多又快,內容卻不易了解,夜晚睡眠少,白天仍似乎有用不光的精力,情緒好像天天中大獎般興奮。常要求父母拿錢投資期貨、股票,勸父母不要只種農地。起初父母以為是憂鬱症會不藥而癒,但言行越來越誇張,脫離現實,終於決定帶阿青到精神門診。

阿青的經歷是典型的情感性雙極性(俗稱躁鬱症)的病程。日常生活中,難免會有情緒上的起起落落,但是異常的強烈情緒變化,或是情緒變化時間持續過久,也可能是一種病。

大部分的人情緒不穩定一陣子後,可以恢復至原來水平,但少數人因為遺傳因子或個性(包括不適當的想法)使然,加上日常生活瑣事所造成的壓力累積,或遭逢特別大的壓力事件,而又缺乏適當的情緒調節與良好的社會支持,會使情緒不穩狀態延伸為一種病態,產生種種不恰當或怪異行為,嚴重者甚至以自殺結束寶貴的生命

憂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和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兩者都是常見的情感性疾病。病因主要是個體先天上因為遺傳、基因的問題比較容易發生腦部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如血清素、多巴胺等)所致,而生活中的壓力事件往往是促使疾病發生的觸媒。

雙極症(躁鬱症)的終身盛行率約一%(與精神分裂症相近)。躁鬱症病患因症狀比較容易獲得注意而有較多比例接受治療,然而憂鬱症患者約只有一半接治療。罹患躁鬱症的男女比相近。通常在青春期或是成年期早期第一次發病。

約七十%左右病人第一次發作像阿青一樣是憂鬱發作,十%到廿%病人僅有躁症發作。未治療的躁症可持續三個月以上之久。長期追蹤研究顯示,十五%病人穩定良好,四十五%穩定但有數次復發,卅%部分緩解,十%呈慢性化。

若疾病發作時間短,年紀較年長才發病,較少自殺意念,較少合併其他精神科、內外科疾病者預後較佳;若病前功能差,有酒精依賴,合併精神病症狀,男性患者預後較差。藥物治療以鋰鹽、帝拔癲、癲通等情緒穩定劑為主,醫師可能依症狀之不同需要,而加上抗精神病藥物或鎮靜安眠藥物,在躁鬱症的鬱期可能給予抗鬱劑。另外對於生活壓力、調適困擾,可提供患者及家屬情緒支持、教導壓力因應技巧,以監控症狀和預防復發。

在醫學不斷精進的今天,腦功能失調所造成之精神疾病的神秘面紗也逐漸被解開;不斷有更有效、更少副作用的藥物發展出來,病患只要持續的接治療,就能減少疾病所帶來的傷害,甚至返回學校及工作崗位。
本文作者:精神科王迺燕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