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蟹足腫-外科手術的禁地?因為傷口易形成疤痕肥厚!

文�長庚醫院高雄院區整形外科主任 鄭勝峰醫師

疤痕形成是人類身體對於外傷後的修補的自然反應。在組織學理上,傷口癒合有三個時期:發炎期、肉芽組織形成期、疤痕成熟期。發炎期在受傷後,馬上由白血球細胞進入傷口,進行殺菌、修補的工作,接著分泌出許多各式各樣的介質來使血管增生,形成肉芽組織。膠原細胞的參與分泌膠原蛋白,使傷口癒合的張力增加,在正常的情況下,疤痕進入成熟期,會使血管增生降低,膠原蛋白日趨成熟,大約在受傷後六個月,體內的修補反應趨於平靜。但某些情況下,膠原細胞異常增加,使膠原蛋白質過度分泌,結果壓抑了疤痕成熟期,使傷口形成疤痕肥厚和所謂的「蟹足腫」。臨床上,除了美觀不佳外,會使人感覺灼熱感、疼痛、奇癢感、及活動度受限。許多因素會影響疤痕異常的形成,其中以傷口的位置和體質最重要,疤痕肥厚和蟹足腫大都發生於10歲到30歲,尤其位於前胸、肩部、耳垂、背部、上肢部和下巴部最易形成。而形成的因素,為灼傷、手術後、青春痘、疫苗接種等,但有些病人為自發性,原因不明。

治療方法至今仍無一種完全可靠的方法。以往蟹足腫被視為外科手術的禁地,因為只有手術切除,如無合併其它預防的治療,其再發生率可從50%到100%,而且新的疤痕會比原先的傷口更為活躍,使腫瘤更加肥大。傳統的治療有類固醇疤痕灶內注射,但非常疼痛!不適合小孩,而且需長時期的注射,大約一個月一次,至少半年後才會有較佳的結果,其合併症非常多,如疤痕凹陷,主要是類固醇注射位置不對,使周圍皮下組織及肌肉萎縮,而且會產生極不雅的結晶沉澱和血管瘤曲張,在美觀上是不及格的。有些學者使用矽膠片加壓於肥大疤痕,使用六個月,可減少疼痛和異癢的感覺,但對蟹足腫則是無效的。有人使用彈性衣連續加壓,可造成局部缺氧而減少疤痕高度和範圍,但其效果有限,而且長期的不便,尤其在大熱天穿不透氣的彈性衣是一項酷刑。有些皮膚科醫師利用液態氮做冷凍治療,確實也會得到治療效果,但大都僅限於較淺的青春痘疤痕,對其它地方的蟹足腫則無效果,一般而言,冷凍治療的結果會類似於僅採外科切除法,缺點為常會產生白斑,造成顏色不均。也有人使用外科手術切除後,加上低劑量放射線照射可達到7成不復發的結果,但放射線治療可能會使兒童爾後致癌機率的增加,不可不慎。

利用雷射治療,在1982年就有人使用二氧化氮雷射刀做外科手術的切除,但其再發生率和傳統外科手術相同。利用雅鉻雷射來阻斷微血管增生和造成局部缺氧,確實可達到部份症狀改善,但其穿透性較差,一般僅對於較淺的疤痕有效。從1993年就有學者主張使用染料雷射,其穿透性較深和對於攻擊紅色素的特性來治療,其作用機轉為利用雷射能量來阻斷微血管增生,進而減少膠原蛋白的沉積。又有另一學者也證實,只要使用兩次染料雷射治療,就可達紅腫消退、疤痕軟化,並逐漸趨於平坦的功能,而且在追蹤六個月內,復發率減少到20%左右,效果令人滿意。高雄長庚自從去年七月引進染料雷射,至今有將近一年追蹤的病例,對於肥厚性的疤痕直接使用雷射照射,四週到六週治療一次,大約治療四次左右,病人在臨床症狀上有非常明顯的改善;對於蟹足腫則主張使用病灶內切除法,並且給予四次左右的雷射治療,再發率大約降低到15∼20%左右,少數病患可以再加上類固醇灶內注射,其再發率可降到一成左右。本機種同時合併獨一無二的皮膚冷卻系統,使治療部位維持在正常的溫度,大量減少疼痛熱傷害,以及麻醉的風險。

長期以來,肥厚性疤痕和蟹足腫是外科手術的禁地,千奇百怪的治療方法,意味仍無百分之百的治療方法,但使用染料雷射治療,可能是在束手無策下的一線希望。

本文摘自:長庚醫訊第二十一卷第八期(89年8月)
本文作者:鄭勝峰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