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愛肝保健室!肝臟檢測未必要見血光,但追蹤很重要!

文�彰化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 鄭柏仁醫師

在台灣有三百萬左右的B肝帶原者,如未有明顯肝硬化或肝癌者,醫師一般會建議每半年追蹤肝功能及甲胎蛋白(AFP),並做超音波檢查,但有部分患者,甚至已發展成為肝癌,其肝功能及甲胎蛋白卻無異常,值得注意。

據統計,台灣的肝癌患者約80%左右合併有肝硬化,每年因肝癌及尚未發現肝癌的肝硬化患者,死亡人數超過一萬人;而肝硬化是由肝纖維化發展而來,各種病因所引起的慢性肝病,絕大多數都有肝纖維化,其中約25%到40%最終發展為肝硬化及至肝癌。目前已知,肝纖維化是一種可逆性的病變,追蹤檢查很重要。

傳統上,肝穿刺是評估肝纖維化及發炎程度的黃金指標,但肝穿刺是一種侵襲性的檢查,也有檢體取樣誤差和判讀差異的缺點,做為疾病的長期追蹤,誠屬不易。因此,非侵襲性評估肝纖維化的方法,逐漸受到重視。

宋瑞樓院士指出,對於膽管癌或是肝細胞癌而言,鹼性磷酸酵素(ALKP)及加瑪麩酸銨轉化酵素(GGT),其實可能在一年半以前的健康檢查時,就已經上升了。

對於GOT與GPT的變化,宋院士有以下結論:慢性肝癌急性發作了一段時間,GOT及GPT下降後,如果GOT大於GPT,這個是活動性肝硬化,因為肝硬化GOT會高於GPT;由動物試驗檢驗肝臟組織裡面GOT與GPT的量,發現肝硬化、肝癌的組織裡面,GOT會上升,GPT會下降一點點,而若是慢性肝炎的時候,會有再生的現象,所以GPT會大於GOT。

台大教授許金川近年也數度提到,多數民眾以為只有肝炎帶原者,才會轉變成肝癌。事實上,在沒打疫苗的情況下,無B肝帶原卻出現抗體的人,也不能掉以輕心,每年約有三、四百人因此得到肝癌而死亡,值得注意。

提醒B、C肝帶原者,每半年應做超音波;還要驗血,檢測包括胎兒蛋白等項目;必要時,增做有關肝纖維化的血清、生化及免疫學等評估,以早日發現並防治肝硬化及肝癌的發生。

非侵襲性的肝纖維化診斷

1.血清標誌物:如HA、PⅢNP、及typeⅣ collaegn等。
2.影像學檢查:如門靜脈主幹內徑及脾大小、厚度等。
3.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檢查:
 如白蛋白、球蛋白、血小板數目、GOT、GPT、GGT、ALKP、
 r-globulin、IgG、AFP等,可用於聯合觀察。

肝纖維化≠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連串纖維化過程的終結點,早初的肝纖維化並不等於肝硬化。在肝臟開始纖維化時,許多病人並沒有任何症狀,不易產生警覺,因此血液檢查,加上影像與病理切片相當重要。
本文作者:家庭醫學科 鄭柏仁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