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從佛洛伊德之「性發展」理論,談性別認同與心理衛生!

文�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陳珠璋

人類男女的性別認同需要經歷:對性器特殊形態的發現、對性別異同的好奇、對自己性別的認識及接納等之過程。按照佛洛伊德之以「力必多」為中心的性心理發展理論,其認為人類會經過口腔期、肛門期、性蕾期、潛伏期及性器期,而達到青春期對異性的愛慕階級。由於生理學上的身體發展過程中,不但可以看到人類本身一生下來以後的心臟血管與肺氣管系統的基本功能與五官知覺的逐漸成長,就連消化與排泄器官的通暢和筋肉骨骼的健全以及生殖系統的發育等之平衡成熟過程亦影響到兒童在心理社會層面的發展。

出生後的小孩,他的營養必須靠著母奶或牛奶而自然地產生對母親的依賴,這可以解釋出在嬰兒時代就有「口腔期」的存在。然後,人類社會規範的第一步是儘量保持乾淨。由於受到腦皮質功能的影響,才能控制排泄系統,所以,進入幼稚園以前應建立如廁訓練,這時應可稱為「肛門期」階段。然而,在家庭與父母的三角關係之間以及包括與兄弟姊妹的多角關係裡,甚至擴大到與親戚、鄰居、同學、老師、同事、老闆與社會人士的平行接觸,凡此種種,皆與自己的家庭角色還有社會角色的形成與性別角色的產生有著密切的關係;於是,人類於環環相扣的社會環境中,逐漸地對心理衛生的進展有所認識。

如果在正常的性心理發展中,因受到旁近人物的態度與行動的影響,而於性別的認同上產生了改變。例如:想要與母親更親近一些,卻害怕被父親發現而遭受處罰,這些經歷過所謂「去勢情結」的男孩,就易扮演娘娘腔的女性角色,也許在長大後即處於同性戀的被動地位。另外,假如男性在小時候對於母親角色感覺不滿時,就會逐漸懷有對異性的反感心而不願意與女性來往,因此,就較易採取同性戀的主動角色。不過,這種組合只是舉例描述形成同性戀的一種可能歷程而已。

另一方面,在性心理的不尋常發展之下,更可導致各種性心理變態。例如:對自己的生理性別產生了不適合感而嘗試異性的打扮(扮異性症);甚至企圖改變自己的性別,並進一步尋求變性手術(變性症);自己的攻擊心理未能適當發洩,因受此阻礙而虐待異性(虐待症);將被虐待視為快樂的反彈作用(被虐待症);或者想要強調自己性器的特殊存在,並證實自己的性別特徵,而表露其生殖器(暴露症)等異常行為的表現,皆被稱為「性心理變態」。青春期以後的正常傾向,如果性性發展成熟,理應趨於異性對象,但是假若發生偏差,而轉向於兒童(戀童症);或是異性所帶的東西(戀物症);或者動物的身上(獸姦)等不成熟性行為。這些疾病都可能是由於幼年或少年時代的性別認同內容或過程,受到某些傷害及挫折而引起的。

小時候,大部份的人都聽過父母親的提醒:「應該表現男兒志氣」或「應該表示女子溫柔」等,於是在不知不覺中,皆被鼓勵著必須對同性性別行為加以認同的觀念。然而,站在較為理想的人格發展立場來看,人們應加強同性性別認同的傾向,且要接受異性性別角色的不同,而與異性建立健全的異性愛關係。同時,亦可與較為合得來的異性互換持久性的朋友感情,卻不一定要發生異性戀的性關係;且亦不必排除與同性維持著自然趨向的親密朋友關係。如此一來,不但與同性及異性都能夠相處得和睦愉快,而且還可以由這種雙性愛順利發展至同胞愛的境地。

﹝個案說明﹞

一、求助緣起:

小王,廿二歲男性,某學院五年級學生。最近兩年來,逐漸地感受到心理上趨向於同性戀,且偶而懷有恐懼感,而近來卻愈加厲害到恐慌的程度。為改變他在同性戀的認同方向,並使其採取異性關係及社會適應的正常化,因此來訪精神科醫師,想要接受心理治療。

二、會談觀察:

此個案出生在工程師家庭,上有兄姊各一,其排行老三。父親的個性較易發脾氣,工作認真,但對兒女嚴格且於情感方面的表達有些冷漠。母親來自上層社會階級,婚前曾當過護士,性格溫柔且聰明,但有時會自我主張,其外表漂亮,皮膚較白皙。此個案的個性是害羞、內向、稍為神經質,其外型較接近母親,但其兄姊較像其父親。因此,他的家庭好似分為父親與兄姊一國,而母親與個案又屬另一國度,兩者的對比較為明顯。

關於此個案之性心理發展:在小時候,老么的他便受到其母親的寵愛;而相對地,他對母親的依賴心也較強。三至四歲時,個案的個性趨向於女孩子的氣質曾引起注意,母親有時亦給他穿著姊姊所留下來的衣服。五至六歲時,他自動地穿上母親的衣服。八至九歲時,曾偷偷地使用母親的化粧品。十至十一歲時,在白日夢中曾幻想自己是同性戀中的被動角色,他在小學時代一直是與父母同睡一床,自初中開始才跟他們分開睡,並曾在夢境中於同性戀的場面裡有遺精的現象。

在高中時代,對自己的性別認同開始有些混亂,對自己的男性趨向不夠而覺得懷有自卑感,且與同學的關係也逐漸疏遠。進入大學後,經常沉迷於同性戀幻想並伴隨手淫;大學三年級時,怕與女朋友有親熱的表現而不太敢接近她,由此失戀之後,卻飽嚐了挫折的滋味。最近一年,由於他研讀了有關性方面的書籍後,才對自己的性別認同有同性戀傾向的認識,且因為被同班同學「小白臉」所吸引,但又怕接近他,所以感覺有些恐懼感,甚至有時會達到恐慌的程度。

在初次會談時,此個案表現中等身材,身體發展及神經學方面無異常,心理測驗證實其智力優秀,無任何精神病症狀,按照金賽同性量度尺(○至六)中評分為五分(明顯的同性戀,只偶而異性戀傾向),但他仍未體驗過同性戀的身體接觸行為。

三、問題分析及治療:

此個案同意接受每週一次規律性的心理治療。在此,簡單地敘述心理治療的過程:在治療初期,個案回憶他自己從小時候的性心理發展。經過廿次的治療後,開始要求治療者能給予更快的治療方式,例如:行為治療,或者為了縮短治療期間而延長每次的治療時間。對於治療者維持精神分析傾向的心理治療表示不滿意,並批評治療者對個案的不關心,在在表現出其對父親的敵意已轉移到治療者的心理機轉。雖然有一陣子表達不願意繼續治療,但是在第三十次左右卻不再提出中斷治療的意願,而且克服了初期的抗拒現象。

於第四十五次治療前後,從夢境分析裡提出他自己想要引誘女性,或者被強壯女性以刀子威嚇要殺死正在手淫中的自己等問題。由此逐漸瞭解到他對手淫的罪惡感以及去勢癥結的象徵化。就在第七十次會談以後,終於體會到他對女性生殖器的厭惡及對女性的恐懼而使他無法與其女朋友建立起更親密的關係。從第九十次開始,逐漸整理其精神動力機轉,而瞭解其戀母情結。因在兒童時期就害怕父親對他施以處罰,所以使潛意識裡對母親產生親近感。然而,這種轉移更變換為對女性缺乏性慾望,並且由於其對父親的敵意而讓他無法培養主動的男性角色,於是,導致成難以發展出成熟的異性愛。

四、治療結果:

於累積了一○四次之後,終於心理治療給予此個案瞭解其精神動態,而不再懷有同性戀意念。產生滿意的異性戀認知萌芽,並圓滿結束了長達兩年半的治療。


新聞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衛生局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