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腦血管疾病中、西醫共治,針灸療法可興奮癱瘓肌肉!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醫療部針灸科主任
  暨中興院區中醫科主任 江裕陽醫師

「中風」一名卒中,即一般所謂腦溢血或腦血管阻塞。由於本病起病急劇,且病情變化迅速,如自然界之風,起於傾刻,瞬息驟變,故稱之為「中風」。患者遽然發生「中風」,輕者肢體麻痺,口眼喎斜,半身不遂,重者癱瘓床第,一切需人照顧。不僅造成病人痛苦及家屬的負擔,更是社會資源的損失。

中醫治療中風的原則

依中醫理論,「風」、「火」、「痰」是中風發病的主因,故治療亦針對此三個病因為著眼點。治療原則如下:

一、醒腦開竅:中風初期,氣血上逆或風火挾痰濁上擾,蒙蔽清竅,易
       導致臟腑功能驟然失常,意識不清之閉證,故首先以「
       治神」為主。

       1. 陽閉(熱證):辛涼開竅,如安宮牛黃丸。
       2. 陰閉(寒證):辛溫開竅,如滌痰湯。
       3. 針湧泉、人中、百會等穴位或指尖放血。

二、降  氣:中風時氣血逆行,向腦部沖激,若能引氣血下行,即有
       生機,亦可減少中風的後遺症。

       1. 通便:可以龍膽草、大黃、承氣湯等,下氣降腦壓。
       2. 利尿:可以茯苓、車前子、益母草等,引氣下行。

三、化  痰:氣機失調,津液鬱而成痰,濁痰即會進而化熱。故可以
       膽南星、栝蔞、黃芩、魚腥草等,清熱化痰。

四、和  血:氣血逆亂,忌用破血、活血之品。宜先用當歸、丹參、
       白芍等,和血通絡。

針灸療法

中風後遺症初期,肢體癱瘓程弛緩狀態,故以「痿病」論治,用補法獨取陽明為主。中風中、後期,患者筋脈拘急,肢體關節屈伸不利,病位在筋。一般會表現為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佔優勢所共同引起的痙攣模式,上肢肘關節及腕關節屈曲並旋前,下肢髖關節內收、內旋,膝關節強直,而成為「陰急陽緩」的表現。故針灸治療時,一般在陰側行瀉法,陽側行補法。

中風臨床上出現的肢體癱瘓,屬中樞性神經血管疾病。發病初期,肢體肌肉神經正常,但若肌肉長期失用,則會出現廢用性肌萎縮。利用針灸復健將有助於腦組織及肢體功能的恢復,且越早開始,效果愈好。許多有關經絡的研究顯示,經絡的路徑與神經的走向有關,穴位亦多在神經附近。針刺穴位可以直接透過相關神經的參與,將針刺信息傳入脊髓,再傳入腦部。

故針刺信息一方面可透過脊髓的初級運動中樞,興奮癱瘓肌肉,以防止廢用性肌萎縮;另一方面則可藉反復刺激來興奮大腦高級運動中樞,以幫助恢復或重建正常的反射弧,從而改善病損腦組織的血氧供應,以恢復神經功能。

西醫住院會診中醫計畫

目前中風患者急性期大多住院接受西醫治療,但中醫療法亦有其令人振奮的療效,中西醫攜手合作,共同提供更完善的醫療服務,一直是民眾的期待。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為一兼具中西醫療部門之大型綜合醫院,為能提供民眾更完善的醫療服務,自即日起開辦「腦血管疾病患者西醫住院,中醫輔助醫療試辦計畫」。實施期間自即日起至95年12月31日止。凡因腦血管疾病住院之病患,經其主治醫師同意且提出照會中醫程序者,在本計劃實施期間,西醫中風住院患者均可以健保身分會診中醫,不需再另以自費方式辦理。目前試辦院區有中興院區、忠孝院區、和平院區,請符合條件的民眾多加利用。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