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暑熱逼人一到夏天就「中痧」,高度都市化的季節產物!

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主治醫師 田莒昌

台灣地處亞熱帶,一到夏天就顯得暑熱逼人,再加上全球溫室效應,綠地因為過度開發而減少,高度都市化使得空氣對流困難,以及普遍使用冷氣的結果,使得天氣更加濕熱難耐。所以這時就會發生所謂「中暑」、「中痧」、「熱到」的情形。以往,這種症候常常出現在一些需要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但在筆者在最近到醫院就診的患者當中,發現有增加的趨勢,比例甚至超過一半以上,不可不加以重視。

現代醫學所謂的「中暑」,是一種最嚴重的熱傷害,死亡率高達七十%以上,原因為當周圍環境氣溫升高到一定程度,尤其是濕度較高,通風不良時,人體的蒸發散熱受阻,或是身體內部的維持衡定系統不能發揮功能,而蓄積大量熱能,身體無法排汗,體溫調節中樞造成體內核心溫度過高,常合併腦、肝、腎等器官損壞,五十%的病人會有急性腎衰竭。

而傳統所謂的「中暑」或「中痧」,在現代醫學則是依嚴重程度的不同,分為熱痙攣、熱衰竭及熱昏厥,此三者症狀較輕,一般不會有生命危險。這種較輕微的熱傷害,即是一般民眾所謂「中痧」或「熱到」的症候,唯不會有立即的危險,也一樣會使人感到非常不舒服,例如熱痙攣的症狀會有︰頭痛、噁心、皮膚濕冷、臉色蒼白,但體溫正常,合併有常見小腿後側股肉抽筋。

熱衰竭的症狀則有:頭痛、噁心、暈眩、虛弱、流汗、汗毛豎起、體溫正常或稍高,一般俗稱的中暑大都指此狀況,熱昏厥則會併發意識障礙。

而中醫對於本病的認識,自古即有記載,名稱很多,內容豐富,所用的名稱有「中熱」、「中暍」、「陽暑」、「疰夏」「暑風」、「暑痙」、「暑厥」等名詞,其症狀描述類似西醫「熱傷害」的各階段或夏季熱,以下就以中醫的觀點,來探討傷暑疾病各種證型的中醫診治︰

一、暑傷氣陰型

是最常見的類型,常發生於在烈日當空下必須外出或勞力工作的人,例如機車騎士、行軍的軍人、建築工人、廚師等。發生的原因為天氣濕熱,身體散熱不及並且出汗過多,損傷氣陰所導致,本型的主要症狀是一般傷暑之人都可能出現的,如身倦、乏力、頭暈、身熱、心煩、多汗、不思飲食、或有低熱、口渴、五心煩熱、小便或黃、苔薄舌胖等。可選用清代溫病名家王孟英所創的清暑益氣湯加以治療。若不加治療而持續惡化的話,情況可能會更嚴重,就會出現冷汗不止、四肢逆冷、面色蒼白、脈散大等症狀,甚至會暈倒休克,這時就可能會發生衰竭性中暑而有生命危險。

二、暑濕困脾型

通常這是因為天氣過於炎熱,傷暑之後而飲用冰冷的飲品過多,而損傷了脾胃所導致,這型的表現除了上述主症以外,尚有胸脘痞悶、惡心嘔吐、食欲減退、口中黏淡或泛甜味、渴不愈飲或飲不多、大便泄瀉、或午後低熱、苔白膩等見症,這時就必須以健脾利濕,清暑泄熱為原則,例如用桂苓甘露飲合六一散加減。若是舌苔黃膩、口渴、煩熱明顯,是熱重於濕,則選用三仁湯合甘露消毒丹。

三、體虛傷暑

這種情形通常發生在身體本來就比較虛弱的人,例如老年人、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臟病患者、身體素虧之人等。這型的症狀除了上述主症之外,尚有身倦乏力、少氣懶言、嗜睡多汗、食欲減退、身體消瘦、眩暈等症狀較明顯,這時可選用金代名醫李東垣所創制的清暑益氣湯,本方具有強壯身體機能,補脾胃之外,又兼有清暑利濕的效果。

四、暑傷寒濕

這種情形通常是發生在傷暑之人,由於貪涼喜冷,例如吹冷氣之後未蓋被就睡著了,所發生類似傷風寒感冒的情形,但是這種情形與一般的風寒感冒又不相同,因為通常還有「體內濕熱」的症狀。例如除了發熱惡寒、頭身疼痛、無汗之外,又會有心煩口渴、胸脘痞滿、小便短少、舌苔白膩、脈濡數等症狀。這時就可選用香薷飲加味來治療。若是裏熱甚而口渴、尿少色黃的人,可加用六一散或銀花、連翹等清熱藥,裏濕重而兼吐瀉者,可加用藿香正氣散。

當然,若是重症的衰竭性中暑,導致休克或各器官衰竭,會有生命危險,應當緊急送醫,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中暑症狀減緩之後或未中暑只是先兆中暑,並未持續治療,導致出現一些奇怪的症狀,而不自知,而頻頻輾轉於各科,檢查也都正常,例如有人中暑過後,每天困倦欲睡、心煩失眠、甚至身體關節酸痛,加上食慾全無,真是了無生氣,其實這種形治療並不困難,應用上述法則一般都可輕易治癒。

最後,對於傷暑的疾病,當然是預防重於治療,要預防「中暑」或「中痧」,必須注意以下八個原則︰

一、盡量打開窗戶,保持室內通風涼爽。亦可利用風扇或冷氣來調節空
  氣的溫度及濕度,以防止室內過於悶熱。

二、天氣炎熱時,年長、體虛或患有慢性病的人,應該盡量留在室內陰
  涼的地方,以及減少戶外活動。

三、儘量避免在中午時間外出,最好安排在早上或黃昏後外出,若是一
  定要外出,則應帶備遮陽帽或太陽傘,且儘量避免在陽光下曝曬。

四、若必須在烈日下工作時,可用冷水沖淋頭部及頸部,當水分蒸散時
  可幫助散熱。並且勿打赤膊,以免吸收更多的輻射熱,通風的汗衫
  反而有消暑的作用。

五、留意天氣報告紫外線強度,選擇穿著適合的衣服,例如鬆身、輕便
  、淺色的棉質或聚脂衣服,有助散熱及吸汗。

六、注意適量地補充水份,避免飲酒、咖啡及抽煙,以防止體內產熱及
  消耗津液過於快速。

七、飲用冰水或冷飲時,注意不可在過於冰冷(0∼4℃)的情況下牛
  飲,一般從冰箱拿出來之後,最好先放在室溫下五到十分鐘,待其
  接近室溫時再飲用,以免過於寒涼損傷脾胃。

八、可以飲用清熱解暑的飲料如綠豆湯、仙草、愛玉、麥茶及菊花茶,
  或者是解暑的中藥例如前面過的清暑益氣湯,平時在出門或工作前
  預先服用,可以預防中暑。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