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疝氣學術研討成軍─推廣復發率低、無張力手術

來自國內北中南東200位疝氣醫學專家,於四月七日正式成立「台灣疝氣醫學會」,並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疝氣醫學臨床水準及教學研究。

疝氣修補是最常見的外科手術之一,目前全國每年約有四萬多人接受手術治療。疝氣手術雖然常見,治療看似簡單但又很難做得好,無論國內外10%以上的復發率還是很普遍的,近年來手術技術進步及人工材質的改良使手術結果大有進步,世界各國常舉辦各種研習會或訓練營共同討論,在歐洲、美國、亞洲、中國都已成立疝氣醫學會,進行醫學交流。

反觀國內,雖偶有零星研究會或訓練營,但無整合性的討論平台或共同研究,對外亦無窗口與國際接軌。有鑑於此,來自國內對疝氣醫學有貢獻、有興趣的200位專家,於今日正式成立「台灣疝氣醫學會」並舉辦學術研討會,共同推動疝氣醫學臨床水準及教學研究,讓醫學同業能在現有的基礎上,於學術研究、臨床、教學、民眾衛教等各層面共同努力,並推動與國際疝氣學術團體交流,為病人提供最先進、恢復快、疼痛最少而又持久有效低復發率的疝氣治療方式。

本次「台灣疝氣醫學會」學術研討會,邀請新加坡、中國、韓國疝氣醫學專家,對疝氣手術在各國最新發展狀況及手術趨勢,提出報告,並與國內各大醫學中心及各層級醫院的疝氣醫學專家進行學術交流 。

從義大利外科醫師Edoardo Bassini氏1887年發表腹股溝疝氣修補,1945年加拿大發表的Shouldice修補,發展到利用腹腔鏡手術,到最新無張力手術修補方法不下百種,每種手術皆有其手術特色,結果也有優劣,須視疝氣發生的狀況及類別、病人年齡、性別、身體狀況等因素給予最適的手術方式,本次也藉由學術研討會進行深入討論及各國手術經驗分享。

新加坡Prof. Davide Lomanto(亞太疝氣醫學會秘書長)表示:避免病人疝氣手術復發,最重要的是依病人狀況選擇最合適的疝氣手術方法,而人工網的無張力術無論是腹腔鏡或傳統傷口放置人工網,已是當今疝氣手術的趨勢;中國的疝協會理事長唐健雄表示:中國在2001-2002年上海市的體格檢查人口發現的疝氣罹病率推算全國約有350萬人患疝氣,由於醫療保險給付及經濟問題,大都還是使用傳統的開刀手術,希望藉由學術交流,能推廣復發率較低的無張力手術。

韓國的Prof. Haechang Cho則表示,在韓國,使用人工網的無張力疝氣修補術的人越來越多,但人工網的選擇以質量較輕、洞徑越大、對組織的刺激小為最好的材料選擇,至於小兒疝氣以先天性疝氣為主,則以傳統的組織修補方法就可。

疝氣案例:
1.國泰醫院外科部陳德芳副部主任&疝氣醫學會總幹事: 28歲懷孕婦女,懷孕到6個月,發現身上大小肚,除了原懷有胎兒的肚子外,右下腹部又膨出一個小肚子,到婦產科檢查,才發現因為懷孕腹壓增加造成疝氣因未發生嵌鈍疝氣,直到剖腹生產才一併進行疝氣手術,解決大小肚問題。


2.高雄醫學院大學莊捷翰醫師&疝氣醫學會常務理事:50歲牙醫師,自從10多歲就發現左側腹股溝疝氣,前後開了七次刀,最後因為一邊處理病人牙齒問題自己卻一邊腹股溝腹痛,連他喜歡的高爾夫球也無法打(打高爾夫球腹壓會增加,疝氣更明顯),最後以人工網塞修補後,才解決復發的問題。


3.台北榮總小兒外科錢大維醫師: 1800g男早產兒,醫師發現他呱呱大哭時左下腹部膨出,檢查後發現為疝氣,因造成嵌鈍(腸子卡住),緊急實施疝氣手術。
本文作者:台灣疝氣醫學會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