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觸覺刺激,幫助早產寶寶成熟發展!

文 /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 小兒加護病房護理師 余慕嫻

是否看過這樣的場景,媽媽的手指輕輕滑過新生寶寶的小臉蛋,寶寶也樂得回以揮揮小手、小腳ㄚ子,或者蠕動一下小小的身軀,媽媽眼神中訴不盡的愛憐,就在相接觸的一剎那早已經傳遞,擁抱在媽媽懷裡的寶寶是如此被溫柔的呵護著,安穩而溫馨。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寶寶都如此的幸運,早產兒就是一例。新生兒加護病房是早產兒鰶}母親後的第一個生長環境,影響著早產兒的腦部發展和行為統整,相關研究顯示早產兒每天接受大量侵入性或疼痛的不當的刺激,影響神經發展和統整,使早產兒腦部發展不成熟;然而,溫和輕柔的觸覺刺激可幫助神經發展,並有助於早產兒降低耗氧量、縮短呼吸器使用時間、能量消耗、增加體重、睡眠清醒行為組織化、親子依附關係的建立及情緒與行為的統合等;但不當過量的觸覺刺激反而是壓力,會出現反向效果,如血氧濃度下降、心跳及呼吸次數增加、驚嚇、哭泣、躁動及睡眠型態改變等症狀,因此提供合適的觸覺刺激才可有效地促進腦部發展統合。

提供合適的觸覺刺激時應注意幾項原則:

(一)時間長度:建議為15分鐘,提供刺激時也需考量早產兒對刺激的耐受性和反應,考量給予的時間長短。(二)部位:給予觸覺刺激的身體部位建議為臉、手足及背部,尤其臉部有較多神經分佈。(三)動作:給予觸覺刺激時的動作需輕柔、持同等速度且有節律的方式。(四)強度:不同的刺激強度可有助於發展。(五)刺激頻率:需考量早產兒的耐受性,一天以3次為佳。

早產兒常用的觸覺刺激分為:寧握、按摩、袋鼠護理。

(一)寧握:
Brazelton在1983年發展出的理念,藉由以手或包布來支持早產兒呈四肢屈曲向身體中心靠攏的姿勢,以類似胎兒在母親子宮內姿勢,讓早產兒感受到安全感,促進自我調整(self-regulatory),且增加對於壓力的耐受度,穩定早產兒情緒及改善肌肉張力。

治療前若早產兒處於安靜睡眠期,先以輕柔的撫摸或話語,待早產兒清醒再開始,治療過程若生命徵象不穩定就要暫停治療,輕握早產兒的手,讓早產兒恢復穩定;或於過程中由一名護理人員給予寧握,另一名護理人員執行治療,來減少生理不穩定的發生;這種寧握方式也廣泛運用於早產兒洗澡,由一名護理人員提供寧握護理並維持肢體屈曲,另一名護理人員擦澡,可減少洗澡所產生的壓力。治療結束後持續給予寧握護理,可幫助早產兒減少哭泣時間,並再度回到睡眠週期。

(二)按摩:
按摩的好處為增加體重、增加廢物排泄及食物消化、改善胃食道回流(逆流)症狀、減少壓力荷爾蒙分泌、增加對痛的耐受性、提升四肢血液循環及皮膚代謝、促進親子關係建立、增進父母親滿意度。

在早產兒的按摩並沒有特殊的限制,但發燒大於37.8度、皮膚感染、腹裂畸型、臍疝氣及血友病,則不建議給予按摩。按摩前準備安靜、柔和光線且溫暖的環境,雙手需溫暖,按摩動作需輕柔,若皮膚呈發紅可能為按摩力量過重,按摩過程中需觀察對按摩反應。早產兒父母親在給予按摩時,配合輕柔地說話或音樂,並與早產兒眼對眼接觸,有助於親子關係建立及神經肌肉發展。


(三)袋鼠式護理:
袋鼠式護理是讓父母親胸前擁抱穿著尿布的新生兒,以父母親胸前皮膚直接接觸新生兒皮膚(skin-to-skin)的照顧方式。袋鼠式護理的發展起源於1983年哥倫比亞的小兒科醫師Rey及Martinez,為減少當時新生兒因缺乏床及設備而導致的死亡及交互感染,故採用母親以皮膚對皮膚接觸的方式,來給新生兒保溫,結果發現有效地降低新生兒的死亡率及感染率,和減少呼吸暫停及心跳過慢的發生。

現今,袋鼠式護理已被廣泛的運用在早產兒的照顧,研究證實袋鼠式護理的益處,包括:(1)促進早產兒生理功能的穩定;(2)睡眠週期的穩定;(3)增加哺餵母奶率及成功率;(4)增進親子關係建立及父母親照顧的自信心。

執行過程中需以早產兒的耐受情形來調整袋鼠式護理的時間長短,父母親可利用袋鼠護理時與早產兒說話、眼對眼的接觸及柔和的觸摸。父母親在初次執行袋鼠式護理時,會有較多的緊張不安及害怕,護理人員會在旁陪伴且提供協助,減少父母親的擔心。

總而言之,提供合適的觸覺刺激應注意的原則包括:時間、部位、動作、強度和頻率,並應評估早產兒刺激過程的行為反應,考量早產兒個別化的接受度。此外,充足的說明能鼓勵與增強父母親執行的意願,讓父母親早期開始接觸及參與孩子的照顧,更有助於親子間感情的建立,合適的觸覺刺激相信對於早產兒腦部發展及成熟都是最好。
本文作者: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 余慕嫻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