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解決退化性關節炎的困擾

近年來由於現代醫學的進步,人類平均壽命逐年延長,老年病患隨之逐年增多;在老年人口中,退化性關節炎也占有相當高的罹患率,在退化性關節炎疾病的初期,我們通常使用保守療法,如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物、熱敷、減輕體重等方式減輕來減輕病患之症狀,當關節病變嚴重至保守治療無效,或己出現關節活動受限及變形時,才考慮以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來減輕症狀、矯正變形及改善關節功能。

人工關節是將己磨損破壞的關節面切除,置入人工關節,使其恢復正常平滑的關節面,它可以說是本世紀骨科手術最偉大的突破之一,目前它己應用於治療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指間關節、髖關節、膝關節及踝關節等疾患,但以全人工髖關節及膝關節置換最為普遍。

人工關節的設計及材質是由骨科醫師、生物力學專家及材料工程師不斷努力的智慧結晶,它是由金屬和高密度的塑膠質材,依照人體關節的構造、形狀和功能製作而成,金屬的種類,包括鈦合金、鈷鉻合金及不銹鋼等,而塑膠材質是超高密度耐磨損的聚乙烯,此外為了讓關節和骨骼緊密結合,日後不易產生鬆動可使用骨水泥固定或利用人工關節上的孔狀處理,讓骨頭長入,以達到長久固定人工關節之效果。

退化性關節炎是目前施行人工關節置換術最常見的原因,其它如嚴重之類風濕性關節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亦常考慮人工關節置換,當關節面軟骨已嚴重磨損破壞,甚至出現變形時,會導致關節疼痛、功能受限及行走不便;此時保守治療多成效不彰,人工關節是最佳的選擇。

此外,老年人移位性股骨頸骨折為避免日後產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及骨折癒合不良併發症,亦是行人工關節置換的適應症,人工關節置換後,大多數病患的疼痛可以減輕甚至完全解除,關節的功能及變形亦可明顯改善。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約兩、三天,待引流管拔除後,即鼓勵病人下床,以助行器或拐杖練習行走,並開始床邊的復健運動,術後約七至十天可出院,如關節固定方式是採用多孔性固定,術後通常需使用助行器或拐杖六週至三個月,減少關節承重,以使骨頭長入孔狀人工關節表面,產生牢固的結合,如果病人較高齡﹝一般大於70歲﹞,骨質較為疏鬆或有腦中風等神經病患,需早日下床行走,醫師多會使用骨水泥固定人工關節,術後肢體可以馬上承重,縮短拐杖使用時間,一般說來,術後三個月日常活動可漸回復正常,病患偶而仍會覺得肢體輕微腫痛或酸麻,只要沒有疼痛加劇或出現發炎現象,不必太在意,隨著時間會漸漸改善。

任何手術均有其危險性,手術前麻醉醫師會評估病人的身體狀況,如需要還會請其他科醫師會診,萬事具備後再行手術,讓手術的危險降至最低,目前在人工關節置換已是非常平常的骨科手術,危險性極低,至於術後的併發症有感染、人工關節鬆動、人工關節脫位、人工關節磨損及破損等,它們的發生率約在3 - 5 %左右,及其它如血管、神經受損、骨折、靜脈栓塞、關節不穩定等,種類雖多,所幸均屬罕見。

人工關節的壽命究竟有多長?其實它沒有一定的答案,一般說來,如能正常使用,超過90%的病人可使用十年以上,愈年輕、活動力愈強或體重愈重的病患,人工關節較易磨損鬆動;所以除非特殊情況,醫師會儘量等病人年齡大一些再施行關節置換,同時也希望病人維持理想體重、避免劇烈運動,以減少人工關節磨損及日後重新置換的機會。

總而言之,經過無數專業人才的努力,人工關節置換術已成為安全而普遍的骨科手術,當您的關節病痛已無法用藥物或其它治療方式控制時,找一位有經驗的骨科醫師行關節置換,它將可解除大部分的疼痛,讓您重新擁有正常的日常生活。
本文作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孫瑞昇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