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躁鬱指數知多少?國內七成學生不了解

為了解國內青少年對「雙極性疾患」(躁鬱症)的認知程度,臺灣阿斯特捷利康舉辦「你眼中的躁鬱症」校園平面設計比賽,透過設計作品來了解學生對雙極性疾患(躁鬱症)的看法。活動吸引近50所大專院校、技職專科學生熱烈參與,蒐羅數百件優秀作品,由專業評審進行評選分析。擔任評審之一的三軍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醫師表示,從學生的構圖創意與主題設定來看,有七成作品顯示對雙極性疾患(躁鬱症)不了解,由於雙極性疾患的好發族群以15~22歲為主,這結果令人憂心;如何提升學生對疾病的了解與凝聚社會、家庭心理支持將會是校園衛教首要目標。

康經理洪慧瑾表示,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社會複雜化,精神疾病患者的年齡層有下降的趨勢,而就醫人數每年更穩定成長。根據資料顯示,台灣約有70萬雙極性疾患患者,其中有近30萬人屬於青少年患者。此外,青少年躁鬱症患者初次發病場合有80%來自於校園,因此校園衛教宣導措施更顯重要。洪慧瑾進一步表示,除了希望透過設計比賽了解青少年對雙極性疾患(躁鬱症)的看法,更期望借鏡電影「把愛傳出去」,邀約學生參與活動以培養校園種子教官,與國內教育單位一同加強校園雙極性疾患衛教常識,改善學生對躁鬱症的偏見與恐懼;相信校園衛教的提升將會有助於整體衛教的成果。

葉啟斌醫師:七成學生對躁鬱症不了解
這次的參賽對象包括全國大專院校、技職專科學生,擔任評審之一的三軍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醫師認為,以此次參賽的372件作品來看,學生多數以痛苦灰暗、躁與鬱情緒拉扯的手法來呈現躁鬱症;若以創作「主題」、「理解」、「態度」來做分析,僅有三成作品對疾患有較為正確的表現,顯示學生多半對雙極性疾患(躁鬱症)僅有字面上的解讀。事實上,躁鬱症患者並不會一直在兩極中做掙扎,而是以單極(狂躁或憂鬱)作週期交替性的情緒抒發。患者在思考上、情緒上、行為上有不一定程度的興奮或抑鬱相互混雜等外在表現,譬如有人腦中充滿創意,但是情緒上並不是非常興奮;或是情緒上很亢奮,行為卻未失去控制。

葉醫師進一步指出,患者不論是處於憂鬱期或狂躁期,仍認為自己與眾不同,也不喜歡他人用負面的態度來看待自己,即使處於憂鬱期,患者也常認為自己有能力只掌握自己與克服痛苦,所以躁鬱症不是只有憂鬱與狂躁兩個位置,而需透過全方位觀點了解一個完整人格後,體會患者的心情,並予以關懷及正確治療。

男女發病症狀大不同
葉醫師進一步指出,有六成的雙極性疾患(躁鬱症)患者初次發作於20歲以前;其中以男同學發病症狀較女同學來的容易察覺,以外在行為問題等徵兆為主(如發脾氣、頂嘴、拒絕上課、行為亢奮);女同學症狀則較為隱性(如亂花錢、性伴侶更換頻繁);而發病的導火線以對「當兵時面對壓力產生情緒問題、失戀時面對親密關係的破碎、或學業或職業生涯規劃中無法滿足需求等壓力源」等三種情形最為常見。(見表一)

「共病」情形易延誤診斷 學習判斷人人有責
「共病」在雙極性疾患(躁鬱症)相當常見,患者在初期容易因其他症狀被診為其他疾病,因此自我療護、親友關注與醫師的診斷同樣重要,病患應將個人「近期行為紀錄」提供給醫師參考。例如患者若因憂鬱而就醫時,應告知醫師過去是否曾有過躁症或輕躁症症狀;因為躁鬱症的憂鬱治療方式、治療藥物與一般憂鬱症不同,為避免醫師診斷錯誤或下錯處方,提供詳細病情資訊對診斷有很大幫助。葉醫師舉例,門診中有一位罹患雙極性疾患的大學高材生,他初期症狀屬非典型類,一開始呈痴呆、並有幻覺,與典型的鬱期和躁期症狀不同,經詳細瞭解家族史及過去病史後才確定罹患雙極性疾患,正確治療後,症狀很快就可以改善。

葉醫師補充,儘管雙極性疾患(躁鬱症)診斷較為困難,但還是有幾項可供一般民眾參考:
1. 早發型憂鬱症(青少年時期便曾經發現憂鬱症狀)
2. 憂鬱症伴隨出現幻覺、妄想
3. 具家族躁鬱症病史者
4. 容易煩躁、激動、無耐性、活潑外向、且被外在事物影響者
5. 治療許久但仍持續的有自殺想法、長時間失眠者

學生面對疾患多處被動諮詢 顯示精神衛教宣導的重要性
據學生表示,在參加比賽前,發現校園內可取得雙極性疾患(躁鬱症)的資訊相當有限,他們大多只能在網路上搜尋相關資料;雖然校內有衛教課程和心理輔導單位,但提供的資訊不夠齊全。被問到如果身邊有親友出現雙極性疾患該如何處理,學生紛紛表示,先保持距離藉以觀察再給予慰問,如果狀況未改善則連絡該患者的家人作進一步主理,不會直接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臺灣阿斯特捷利康與葉醫師皆表示,學生礙於缺乏管道因此對於醫療諮詢多半處於被動,因此,提供學生與專業醫療諮詢的暢通管道將是2008校園衛教宣導首要課題。
本文作者:臺灣阿斯特捷利康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