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中醫之象

中國傳統思維方式最大的特色是象思維,即通常所言的觀物取象、比類取象、比物立象等。『象』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佔有特殊的地位。《周易•系辭》指出:『《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傳統文化中最常用的概念如道、氣、陰陽、五行、八卦等都離不開具體的形象。象思維滲透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中醫藥學也概莫能外。

《素問•五運行大論》中以斬釘截鐵的語氣斷言:『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意思是說:天地間萬物的陰陽變化無窮無盡,難以一一用干支五行加以推算,只能通過『象』予以把握。這也是當時醫學擺脫巫術而走向獨立的一個標誌。張介賓對此注云:『此天地之陰陽無窮,誠有不可以限數推言者,故當因象求之,則無不有理存焉』。吳崑對此注云:『此言天地之陰陽,推之無盡,不以數求,以象求之可也』。傳統中醫學,從生理、病理、藥理到診斷、治療,幾乎都在運用象的概念,如藏象、氣象﹝氣血之象﹞、病象、証象﹝証候﹞、脈象、舌象、藥象等。離開了這些象也就很難形成一個完整的中醫理論體系了。

其實,古人在觀察、分析和認識事物中,大量運用象的概念,又豈止是醫學。舉凡對天、地、萬物、社會、人生等諸方面的認識都離不開象。諸如氣象上觀物候以知季節變化;農業上觀氣象、物象以授農時;哲學上立象以盡意;文學上:古詩之妙,專求意象;識人方面,劉邵先生言:『剛柔、明暢、貞固之徵,著乎形容,見乎聲色,發乎情味,各如其象』。甚至作為傳統文化最基本的單元—漢字的建構,也是以象形為主:『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則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乳而寢多一也』﹝段玉裁《說文解字•卷末附錄》﹞。其他如天文、地理、格物、政治、軍事、人事、倫理、文學、藝術、占卜、命相等等,都可以找到大量的象思維的運用和論述。清代哲學家王夫之對此作了高度的概括:『盈天下皆象矣。《詩》之比興,《書》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禮》之儀,《樂》之律,莫非象也。而《易》該會其理』。象實際上是古人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媒介和必然途徑。

象,本義是指哺乳動物大象。《韓非子•解老》云:『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相其生也。故諸人所意相者,皆謂之象也』。由於古人只是根據象骨繪圖而知大象,就如同今人根據龍骨復繪恐龍一樣,故象又引申為圖像、像似、想像。《段注說文解字》云:『古書多假像為像。像者,似也。……凡形象、圖像、想像字,皆當從人,而學者多作象。象行而像廢矣』。象乃『像』之通假字,並逐漸取代了『像』字。《周易•系辭》云:『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蹟,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老子•二十一章》云:『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素問•五臟生成論》云:『五臟之象,可以類推』。據此可知,象字從創字開始就不是直指具體的物,而是指物所呈現的性狀,並由此而產生的聯想。

簡單地說來,象分兩大類:物象和意象兩大類。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人的思維中,物象與意象渾然一體,並沒有嚴格、明確的界限。物象中包含有意象的成分,意象中包含有物象的成分,二者各有所側重,但不可分割,否則就難以形成完整的思維體系。

物象,為象之一種,指『物之見於外者』,與今人所指的現象大體相同。現像是指事物在發展、變化中所表現的外部的形態和聯繫,它與本體或本質相對。《周易》中有關物象的論述有多處,如『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等。宋代重要醫學理論著作《聖濟經》云:『見乃謂之象,物生而可見是謂有象』。明代醫家張介賓在《類經》中指出:『象,形象也。臟腑居於內,形見於外,故曰臟象』。佛教指稱『諸法體狀,謂之為相』。諸法指萬事萬物,相﹝象﹞就是指諸物的形體性狀。清•王夫之云:『物生而形焉。形者,質也。形生而象象焉。象者,文也。形則必成象矣,象者,象其形矣』。意思是說,萬物生成,其形體也隨之形成。形體是物的內容和本質。形體形成,其表像也隨之出現。表像是事物外在的形式,有形體就必然有可以觀察到的表像,表像是反映物之內容和本質的。

實際上,物象並不完全等同於現象,更不用說意象了。今人所謂的現象並不包含人的主體意識,而物象則是包含有主體意識的:『人謂己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由內外之合也』。由於古人基本是借助於個人的直覺來獲取外界事物的資訊,因此,物象只能是客體的表像和主體的感知相結合的產物。主體在心理、心態、性情、性格、能力、智力、悟力、知識、經驗、閱歷、處境、身份、地位、品德、修養等方面的差異直接地影響著物象的構成。這也是中醫臨証離不開醫者主體素質的一個重要原因。

意象,也是象之一種。從哲學和中醫學角度來看,意象則是古人認識思維的一個重要途徑和方法。是『對物象進行摹擬的一種象徵性符號』。也即是古人所說的『立象以盡意』。象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如圖像、符號、比喻、寓言、模擬、假借等,但大多數採用某一具體事物作為標識,如道、氣、陰陽、五行、八卦等。《周易•系辭》指出:『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裡的『天之象、地之宜、鳥獸之文』指的是物象;『取諸身、取諸物』是指取象;『通神明、類萬物』則是指意象的功能。意象與物象始終保持著似與不似、若即若離的狀態,關鍵在於主體如何運用自己的智力和悟力去把握它。

意象的思維功能比物象具有更大的空間和更高的層次,它可以彌補物象的不足,而直接指向事物直觀難以延及的部分。意象是『智者察同』的結晶。在把握和運用它時,意象隨著對象的不同而變化無窮。例如『火』,其理化概念指『物體在燃燒時所發生的光和熱』,但在中醫理論中就不是這麼簡單了。『南方生熱,熱生火』﹝《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的是自然界的火;『少天司命,其化以火』﹝《素問•至真要大論》﹞,指的是運氣的火;『火者,人之氣也』﹝清:費伯雄《醫醇騰義》﹞,指的是構成人體要素的火;『火者,心也』,指的是藏象的火;『氣有餘便是火』,指的是病機的火;『外因之病,風為最多;內因之病,火為最烈』﹝《醫醇騰義》﹞,指的是病因的火;『諸躁狂越,皆屬於火』﹝《素問•至真要大論》﹞,指的是疾病的火,等等。醫者主體可以圍繞自然中火的種種特性和特徵,如炎上、灼熱、發光、焦物、焚物、化氣、生風、燥水、畏水、附麗、飄動等等,充分運用自己的智力和悟力,去把握『火』這一概念。甚至可以聯想自然界消火、滅火的種種方法,以擴展臨証處方的思路。如果單純採用理化方法對火加以檢測,必然會抽去主體意識的作用,其結果既不可能是理化意義上的火,更不可能是比類取象的火。

中醫學中凡是定型化的理論概念,如精氣、神、脈、証、性、臟腑、經絡等都融合有人的意識在內,非現代科學中的結構、形態、功能等概念所能完全容納。

古人為什麼採用意象,而意象又為什麼具有超越實體的認識價值?這有3個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一是象有虛實,張載說道:『顯,其聚也;隱,其散也。顯且隱,幽明所從存乎象』。顯聚是可以觀察到的,隱幽是感官不能直接觀察到的。顯隱不能單純以人的直觀來確定,有無也不能單純以感官的聞見作為標準,只能根據物象和意象多層次地加以把握。『即象可以窮神』。二是萬物同類相應,『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呂氏春秋•應用》中認為『類固相召,氣同則合,聲比則應……,無不皆類其所生以示人』。《素問•五臟生成論》王冰注云:『象,謂氣象也。言五臟雖隱而不見,然其氣象性用,猶可以物類推之』。《素問•徵四失論》更明確指出:『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因此,『因物以識物,因人以識人』﹝《淮南子•主術訓》﹞也是人類認識事物的一個有效途徑。三是超越語言,語言雖然具有表述與傳達資訊的功能,但這種功能畢竟是有。『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公孫龍子•指物論》﹞,事物都是通過性質、形態來表述的,但表述的性質、形態不能說就是客觀事物的全部內容。要想全面地把握客觀事物,還需要超越語言直觀描述的局限,利用比擬、類推、取象、聯想等方法,把握言外之意。古人提出的『立象以盡意』就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古人把天地間紛雜的物象簡約化、規範化、系統化、符號化。或用抽象符號加以表達,如陰爻、陽爻、太極圖等;或用典型事物加以表達,如《周易》中的大象、小象;或用特指名物加以表達,如天干、地支、五行、八卦等。

中醫的証候幾乎都帶有意象色彩,如『肝鬱化火』、『寒邪直中』、『痰火流注』、『少陰兼陽明』、『氣營兩燔』等等。由於証候是建立在陰陽五行、臟象經絡、氣血津液、六經六淫、七情八綱等理論之上的,因此,它不可能不具有意象性質。古人用『醫者,意也』一句話來概括中醫辨証施治的特色,是很貼切深刻的。古人提出的『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略例•明象》﹞,這種超越事物表像的思維方式在中醫學中體現得最為完美,幾乎可以與文學藝術並駕齊驅。

在中國傳統哲學思維中,『象』與『氣』一直是古人載『道』的雙輪。《莊子•達生篇》指出:『凡有形象聲色者,皆物也』。張載進一步指出:『天下之物,皆象也』。『盈天地之間者,法象而已』《周易•象傳•責》提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裡的『文』,就是象。『文者,象也』﹝《淮南子•天文訓》高誘注﹞。作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道家的創始人—老子,對『象』在認識思維中不容忽視的地位和作用,更是作了極其簡要的概括:『執大象,天下往』﹝《老子•三十五章》﹞。

以道氣、陰、陽等意象概念為哲學內核的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和寬容性,象思維既包含對客體物象的觀察,又包含主體悟性的穿透,它與現代科學理性思維共同構成人類認識思維的有機整體。中西醫理論體系的根本分歧,就在於思維方式和終極價值觀的不同。弄清象的確切概念,對理解掌握中醫基礎理論是十分必要的。


鄧正梁醫師小檔案
現任:天明內湖中醫診所院長   
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中醫內科駐院醫師
學歷: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班研究    
長庚大學傳統醫學研究所
經歷:振興復健醫學中心中醫科主治醫師    
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內二科總醫師
專長:紅斑性狼瘡、慢性肝炎、慢性腎衰竭、甲狀腺亢進

網址:鄧正梁醫師的個人專區
本文作者:天明內湖中醫診所 鄧正梁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