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走過生命黑暗期的巴金森病友,秦亞駒娓娓道感恩

「躺在床上,連腳抽筋、翻身、解尿都需靠家人幫忙,那樣的生活,使我的心情陷入谷底,曾幾度興起輕生的念頭」,罹患巴金森病十四年的秦亞駒娓娓道來,從發病服藥控制到肢體動作如植物人狀態時,神智清醒的他也完全喪失求生鬥志,直到三年多前到花蓮慈濟慈院求治,成功的深腦部刺激術,才讓他重新站起來,回到工作崗位。

今年五十五歲的秦亞駒,原本在中國石油公司服務,卻在四十一歲時罹患巴金森病,初期以服藥控制,但是這樣過了七年,他開始出現服藥「開關交替反應」,在藥物引起「開反應」時, 病情可獲良好控制,但當「關反應」啟動時,症狀完全無法控制,最後陷入「吃藥一小時後,身體才能動,但過不了多久身體又失去正常活動的能力」,使他像植物人般地躺在床上無法動彈。

於是,巴金森病迫使秦亞駒不得不離開職場,當時三個子女正值求學時期,照顧孩子、家庭經濟重擔完全落在從事保險業的妻子身上。秦亞駒說,面對被鎖住的身體、無法自我控制行動的痛苦,不僅吃飯、喝水要靠家人,躺在床上連翻身、腳抽筋、拿尿壺解尿......等生活細節完全要靠家人幫助,時值壯年的他也因此心情鬱結起了輕生的念頭,幸家人不放棄,撫慰、照顧他之餘,並四處尋醫。

三年多前,他和家人得知花蓮慈院有巴金森治療與研究中心,燃起了求生意志,便在家人陪同下到花蓮慈院診治,經陳新源主任評估認為可以做深腦部刺激術,秦亞駒說,但因健保局沒有給付這項手術,幸經社工員協助可分期支付龐大的手術費用,他便在家人的支持下接受深腦部刺激術。

手術後,秦亞駒隨即可以下床活動,肢體活動恢復了六、七成,他很感恩陳新源醫師帶領的巴金森團隊。不過在後續的追蹤中,陳新源醫師與蔡昇宗醫師發現秦亞駒的精神狀況常處於興奮狀態,常常找親友聊天聊不停,晚上也有較難入睡的困擾,也就是這因素讓蔡昇宗醫師開始投入深腦部刺激術併發症的研究,找出並因,藉由調整晶片的放電位置、電流量、用藥劑量,讓他與家人恢復更正常、圓滿的生活。

秦亞駒說,他很感恩蔡昇宗醫師的悉心照護,很高興蔡醫師的論文獲得國際神經外科雜誌肯定,因此今天一早自台東搭火車到花蓮,參加蔡醫師的研究成果發表會,分享他罹病的艱苦與現在的感恩心情,三年來,他不僅可以自己照顧生活起居,而且還在台東地檢署找到一份工作。

秦亞駒說,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巴金森病人除了接受藥物治療之外,在幹細胞療法尚未發展成功之前,深腦部刺激術是巴金森病人目前的最大希望,若是這項手術被納入健保給付,應該會有更多的病人及家庭獲得解救,巴金森病人若無法生活自理,將可能拖垮整個家庭,造成更大的社會成本支出。


新聞資料來源:佛教慈濟綜合醫院
本文作者:佛教慈濟綜合醫院花蓮院區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