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失智症不可怕 家人關懷是重點

失智症是腦部退化的疾病,簡單說,它最主要的病徵就是「記憶退化」,然而這樣的症狀與胸痛、胃痛、氣喘等毛病大為不同,它絕不會大張旗鼓、敲鑼打鼓的找上門來。失智症一開始的症狀常常都是非常輕微而容易讓人忽視的,譬如說「完全忘記與別人的約定,而且事後怎麼也想不起來有這麼一回事」、「明明就在家附近卻繞來繞去找不到回家的路」。由於失智症又好發在老年人,就更讓人有藉口告訴自己「老了嘛,有什麼大不了」。逐漸拖延的結果就是讓疾病進展到中、末期,這時才會漸漸的出現妄想、錯亂等會困擾家人的行為。事實上,大多數的患者都是在這個時期才被帶來醫院就診。然而,中到重度的失智症卻是對任何治療都反應比較不好的階段。

幾乎每個人都有忘記東西的經驗,但這類事件經過提醒就很容易可以想起來,然而失智症患者則不然,他們腦海中的記憶就像被強力橡皮擦抹去一樣,給再多的提示都想不起來。失智症患者初期會出現的另一個症狀就是「規則的被破壞」,原本整齊的家裡會變得混亂不堪。一般人偶而也會出現東西置放錯誤或置放混雜的情形,但這種錯誤一方面頻率不會太高,再者即使放錯了依然有一點邏輯可尋(譬如把該放到第二層衣櫃的東西放到第三層,但其實都是放衣物的櫃子),失智症的患者則不然,將鞋子放到冰箱或鍋子擺回衣櫃都是可能發生的,而且會重覆不斷發生。另外就是語言能力的缺失,患者說話用的詞彙、引用的成語都會逐漸減少。同時對方向感及時間概念的模糊,雖然是患者從小生活的環境,患者仍然會感到陌生甚至迷路。

除了核心的記憶相關症狀外,患者還會出現一些讓家人十分困擾的行為症狀。這些症狀包含焦躁不安、日夜不分、妄想、幻覺、不理人、徘徊、收集癖、暴飲暴食、暴露甚至對家人的言語甚至行為上的暴力。上述症狀嚴重時甚至必須拜託精神科醫師介入治療,目前也有西方及日本學者倡導於專責機構內用行為療法來幫助治療這類行為。

退化型的失智症,症狀發展的時間常常長達數年之久,如果患者是在短時間之內進展到嚴重的痴呆症狀,常常可能是一些其他的神經病變引起(如腦瘤、腦中風、腦膿瘍、硬腦膜下血腫或腦炎)。由於憂鬱或心理創傷不想搭理旁人的情形也可能會造成家人或甚至醫師誤判為失智症,這時候詳細的病史就可以派上用場啦。有些藥物(尤其是安眠藥、鎮靜劑等)服用時也會暫時造成記憶力不佳甚至混亂的情形,這時候把藥物停掉就可以恢復正常的記性啦。

失智症的治療在輕中重度的失智症各有不同的藥物治療策略,另有行為及認知治療,這方面主要以輔助及幫助患者的生活為主,第三是家庭的支持,包含包容與心理的支持,平常身為家中長者的多桑世代,一旦有了失智的問題,心中的挫折與難過不言可喻,家人的關懷與體諒的重要性更甚以往。

預防失智症目前科學文獻最為支持的預防方法包含每星期固定三次以上的運動、多跟別人接觸以及多閱讀多動腦,簡單說起來就是別讓自己閒著。


本文作者【天主教耕莘醫院神經醫學中心 劉議謙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