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嗆奶缺氧頻發紺 恐怕動脈導管忘了關

一位出生9天的寶寶,因為全身突然發紺,輾轉送到台北慈濟醫院急診。經醫師診斷為「開放性動脈導管」導致呼吸衰竭及心肌鬱血性缺氧,經心臟外科醫師在小兒加護病房,直接於床邊施予開放性動脈導管綁紮手術,這名寶寶各項器官功能已逐漸恢復。台北慈濟醫院小兒科趙露露醫師提醒家長,嬰兒不明原因死亡案例,有大多數是因為嗆奶造成,寶寶餵完奶後,應隨時注意寶寶的狀況,不要讓寶寶離開視線;若小朋友因為早產出生,有開放性動脈導管發生,雖然大部分可用藥物關閉,但條件不合適用藥,仍需手術綁紮治療。足月出生嬰兒,發生開放性動脈導管機會較少,媽媽仍應時時注意嬰兒是否有異常現象發生,若寶寶出現異狀,要立即送往設備齊全醫院檢查治療,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當胎兒還在媽媽肚子裡時,因為必須透過胎盤,依靠媽媽的血液循環系統吸收氧氣及養分,並排除二氧化碳及廢物。所以胎兒在心臟成型時,主動脈和肺動脈之間,會形成一條「動脈導管」,以利血液相通。

但是在嬰兒出生,呼吸到第一口空氣後,就會開始依靠自己的肺部來呼吸,動脈導管的功能,在出生後幾個小時後,就會自動的關閉,在三天到一週內,也會產生結構性的關閉。不過有些寶寶在出生後,這條動脈導管,卻忘了關起來,而形成「開放性動脈導管」。通常這種狀況,大都在不滿三十七週的早產兒較常發生,但是這個寶寶,卻是足月出生。

這位寶寶出生後,喝奶、排泄等各項機能都相當正常,並未出現任何異常狀況。四月七號的下午兩點多,媽媽餵完了奶,將寶寶放在床上,到了四點多再去看寶寶時,發現寶寶全身發紺,全身癱軟無力。媽媽馬上抱著寶寶到生產的婦產科診所,又到了小兒科診所求助,診所醫師建議她轉大醫院,才將寶寶送來台北慈濟醫院急診室,急診小兒科醫師發現寶寶已經呈現呼吸衰竭的現象,立即為他插管,同時在清理呼吸道時,吸出了大量乳汁,懷疑是嗆奶造成。插管完成後,立即轉送小兒加護病房,由小兒科新生兒專科趙露露醫師接手治療。

隔日趙露露醫師在例行檢查時,發現寶寶有心雜音,懷疑心臟方面有狀況,因此立刻請小兒心臟科許瑞育醫師,緊急為寶寶做心臟超音波檢查。許醫師檢查後發現,這位寶寶有缺氧性心肌衰竭的現象,是因為動脈導管忘了關起來,形成了「開放性動脈導管」。

趙醫師說,大多數寶寶的動脈導管就算忘了關起來,通常可以用藥物來協助動脈導管關閉。但是今天這位寶寶的動脈導管太大,雖然已嘗試用藥物來協助開放性動脈導管關閉,但似乎不見效果,趙醫師立即照會心臟外科蔡貴棟主任,評估是否需要用手術的方式,將這條開放性的動脈導管給綁紮起來。

經由蔡主任評估檢查後,發現這個寶寶的動脈導管似乎長得有些特別,它的管徑竟幾乎和主動脈與肺動脈一樣粗,因此心臟打出的血液,會因為壓力,而由主動脈透過動脈導管,直接進到肺動脈,進入心臟,造成心臟血液越積越多,讓心臟越來越大,沒有力量將血液打出,使得心肌出現鬱血性衰竭現象,肺部的血液也因為無法回到心臟,而累積在肺部。要改善寶寶的狀況,就需要透過外科手術,將這條開放性動脈導管,給綁紮起來。

過往這種需要手術處理的開放性動脈導管,都是送往手術室來進行手術。但是這個寶寶因為呼吸衰竭,已插管治療,擔心在移動寶寶的過程中,增加病情變化的因素。小兒科團隊與心臟外科團隊討論之後,為了讓寶寶能夠得到最佳的治療,且加護病房的空間,足以容納手術設備,於是決定讓寶寶就近在加護病房,直接進行手術。

麻醉醫師手術透過血氧濃度的變化,協助手術醫師辨識綁紮血管正確性。整個手術過程相當順利。在手術團隊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努力,這條開放性動脈導管終於順利綁紮完成。趙露露醫師表示,寶寶血氧濃度已恢復正常,心肌缺氧的狀況以及其他器官也都已經改善,順利出院,繼續追蹤寶寶腦部發展狀況。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