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淺談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

所謂的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一般是指出現在硬腦膜下腔,存在時間超過三個星期的血塊或血水;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常好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尤其以原本就有大腦萎縮的老年病患居多,但是偶爾也會在年輕人身上發生。其發生的原因乃是因為隨著年紀越大,大腦就逐漸的萎縮,造成大腦與頭骨之間的空間就變得比較大,而位於大腦表面的一些靜脈血管,此時極容易因為一點點輕微的頭部外傷而被拉斷,先是造成急性的硬腦膜下腔出血,再進一步逐漸形成慢性硬腦膜下腔積血。


 


若從人類的腦膜構造來看,人的腦膜共分成三層,分別是硬腦膜、蜘蛛網膜和軟腦膜。硬腦膜在最外層,緊貼著頭骨,軟腦膜在最內層,緊鄰著大腦組織。而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的原因,一般來說,可能是在頭部外傷腦部受到撞擊時,在硬腦膜下腔形成血塊。如果最初出血的血量不多,可以不用進行手術,其血塊會慢慢的被身體吸收。然而有少數的病人,因為特異體質等目前尚無法了解的病因,使得這些血塊無法被完全吸收,慢慢的這些血塊經過溶解過程變成血水,同時在它的內外形成內膜和外膜,隨著時間過去,內外膜之間的血水越積越多,體積越來越大,逐漸的壓迫到大腦,而造成臨床症狀。


 


在臨床症狀的表現方面,因為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是逐漸變大的,所以它的臨床表現也常是緩慢進展的,呈現相當的多樣化,因此它又被稱作是「大模仿家」。在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的臨床症狀上,有些人會出現頭痛、嘔吐、食慾減退、視力模糊等症狀;有些人是以記憶力喪失,行動遲緩來表現,很像是得了老年癡呆症;有些人會有失眠,精神異常表現而被當成了精神病患;有些人會表現出單側肢體乏力,步履不穩、頭暈失衡,很像是中風;有的病人甚至會嚴重到意識不清、呈現昏迷狀態,讓人懷疑急性腦內出血的可能。在影像檢查診斷方面,頭部電腦斷層掃描就可以對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做出迅速而正確


的診斷。


 


然而在診斷出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的病人中,能夠問出有頭部外傷病史的比例並不高,大約只有一半左右。其中的原因,也許是因為這些病人本身的大腦退化記憶缺損,或者是距離受傷日期已有一段時間,病人早已不復記憶,或者是顱內壓的升高而使得大腦回憶不起先前頭部受傷的病史;另外也有可能是因為當時頭部外傷的情況非常輕微,讓病人不在意,也忘記了自己曾有過頭部外傷的經驗。


 


在治療方面,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需要神經外科手術治療。神經外科醫師會在頭骨上面鑽一至二個洞,也就是顱骨鑽洞術,切開硬腦膜而引流下面的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這些引流出來的血水,外表看起來像是黑褐色的機油或醬油一般,而在手術完之後,有些病人需要視情況放置引流管。在統計資料上,97%的病人經由顱骨鑽孔引流手術就可痊癒,而3%左右的病人會發生再發的現象。這些病人就需要進一步做開顱手術,將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的內膜打開來,使大腦能夠膨脹起來,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容易被誤診或被延遲診斷的原因主要有二個:


一、它的臨床症狀是多樣性,因此常常被診斷為一般性頭痛、偏頭痛、老年癡呆症或是中風等其它的神經內科疾病,甚至可能被診斷為精神病,而平白無故接受了精神科藥物的治療。

二、年紀大的病人,常常因為步態不穩,無人注意而跌倒,並且造成頭部外傷,可是偏偏又記不得或說不出自己的頭部外傷病史,而導致延誤診斷。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若能經由早期的診斷,再加上手術治療,預後可說是相當的良好;然而若被延誤診斷,則有可能會造成嚴重的神經損傷甚至死亡。因此,在照顧頭部外傷病患時,應隨時警覺到發生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的可能性,以期得以早期診斷,並獲得早期治療。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