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談如何治療『慢性支氣管炎』?

慢性支氣管炎的辯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標本虛實:

該病的本質是標實本虛,但有偏實偏虛的不同,要分清標本主次,虛實輕重。一般感邪發作時偏於標實,平時偏於本虛。標實為寒飲、痰濁、瘀血,早期痰濁為主,漸而痰瘀並重,並可兼見氣滯、水飲錯雜為患。後期痰瘀壅盛,正氣虛衰,本虛與標實並重。

2.辨寒痰熱痰:

一般來說,痰色白、為清稀泡沫狀或痰多、色白而黏,口淡不渴或口幹不欲飲,苔白滑,脈弦緊或苔白膩,脈弦滑、濡緩為寒痰;痰黃,粘稠難咯,溲黃便幹,口渴欲飲,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為熱痰。

3.辨臟腑陰陽:

肺脹的早期以氣虛或氣陰兩虛為主,病位在肺脾腎,後期氣虛及陽,以肺、腎、心為主,或陰陽兩虛。

二,治療原則


  1. l 根據標本虛實分別選用,祛邪扶正是本病的治療原則。
  2. l 一般感邪時偏於邪實,側重祛邪為主。根據病邪的性質,分別採取祛邪宣肺(辛溫、辛涼),降氣化痰(溫化、清化),溫陽利水(通陽、淡滲),活血化瘀,甚或開竅、熄風、止血等法。
  3. l 平時偏於正虛,側重以扶正為主,根據臟腑陰陽的不同,分別以補養心肺,益腎健脾,或氣陰兼調,或陰陽兼顧。正氣欲脫時則應扶正固脫,救陰回陽。
  4. l 祛邪與扶正只有主次之分,一般相輔為用。

三,辨證論治分類

〈一〉外寒內飲證


  1. 症狀及分析:

外寒束肺,肺氣失宣故咳嗽氣急,甚則喘逆,咯吐白色清稀泡沫粘痰;寒飲內蓄故見無汗惡寒,身體疼痛而沉重,甚則肢體浮腫,舌苔白滑,脈弦緊等脈證


  1. 治法:解表散寒,宣肺化飲
  2. 方藥:小青龍湯加減
  3. 方解:

方中麻黃、桂枝,宣肺平喘;乾薑、細辛、半夏溫中蠲飲,散寒降逆;配五味子,以防肺氣之耗散,佐以白芍協同桂枝調和營衛;並用甘草調和諸藥。全方有外散風寒,內除水飲,表裡雙解之功。


  1. 加減
  2. l 如胸悶苔膩加白芥子、陳皮;
  3. l 痰郁化熱減桂枝、乾薑用量,加生石膏、桑白皮、黃芩;
  4. l 身熱不解亦可加魚腥草、蒲公英、連翹等以清熱解毒。

〈二〉痰濕內聚證


  1. 症狀及分析:

濕生於脾,脾濕盛時,則釀液為痰,故有“脾為生痰之源”之說。痰阻肺絡,肺失宣肅則咳嗽痰多。濕為陰邪,故痰白。脾虛失運故胸脘滿悶,納差腹脹,大便溏薄。舌苔白膩、脈滑,均為痰濕較盛的表現。


  1. 治法:溫陽健脾化痰平喘
  2. 方藥:苓桂術甘湯合二陳湯加味
  3. 方解:

方中茯苓健脾滲濕、祛痰化飲。以桂枝溫陽化飲,與茯苓相伍,實有溫化滲利之妙用。白術健脾燥濕,炙甘草以益氣和中,半夏、陳皮以理氣燥濕化痰。


  1. 加減:加杏仁宣肺止咳

〈三〉·痰熱鬱肺證


  1. 症狀及分析:

痰熱內蘊,肺氣上逆故見咳逆喘息氣粗,痰黃或白,粘稠難咯,胸滿煩躁;

溲黃便幹,口渴欲飲為內熱之像;舌質暗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為痰熱內蘊之徵。


  1. 治法:清肺泄熱,降逆平喘
  2. 方藥:越婢加半夏湯。
  3. 方解:

方用麻黃、石膏,辛涼配伍,辛能宣肺散邪,涼能清泄肺熱;半夏、生薑散飲化痰以降逆;甘草、大棗安內攘外,以扶正祛邪。


  1. 加減:
  2. l 若痰熱內盛,痰膠粘不易咯出,加魚腥草�黃芩、瓜蔞皮、貝母、海蛤粉以清化痰熱,亦可用桑白皮湯
  3. l 痰熱壅結,便秘腹滿者,加大黃、風化硝通腑泄熱。痰鳴喘息,不能平臥者,加射干、葶藶子瀉肺平喘。
  4. l 若痰熱傷津,口乾舌燥,加花粉、知母、麥門冬以生津潤燥

〈四〉痰瘀阻肺證


  1. 症狀及分析:

痰瘀互結,肺氣不降故見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喉間痰鳴,喘息不能

平臥,胸部膨滿,憋悶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唇甲紫紺,舌質暗或紫,舌下瘀筋增粗為內有瘀血阻滯之徵;痰濁內阻故見苔膩或濁膩,脈弦滑。


  1. 治法:滌痰祛瘀,瀉肺平喘
  2. 方藥:葶藶大棗瀉肺湯合桂枝茯苓丸
  3. 方解:

方中用葶藶子滌痰除壅,以開泄肺氣;佐大棗甘溫安中而緩藥性,使瀉不傷正;桂枝通陽化氣,溫化寒痰;茯苓除濕化痰;丹皮、赤芍助桂枝通血脈,化瘀滯


  1. 加減:
  2. l 痰多可加三子養親湯化痰下氣平喘。
  3. l 本證亦可用蘇子降氣湯加紅花、丹參等化痰祛瘀乎喘。
  4. l 若腑氣不利,大便不暢者,加大黃、厚朴以通腑除壅。

〈五〉·痰蒙神竅證

症狀及分析:


痰濁壅盛,或痰熱內擾,蒙蔽心竅,心神失主,故見咳逆喘促日重,咳痰

不爽,表情淡漠,嗜睡,甚或意識朦朧,譫妄,煩躁不安,入夜尤甚,昏迷,撮空理線諸證;甚則引動肝風出現肢體困動,抽搐等危證。


  1. 治法:滌痰開竅息風
  2. 方藥:滌痰湯合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
  3. 方解:

滌痰湯中半夏、茯苓、甘草、竹茹、膽南星清熱滌痰;橘紅、枳實理氣行痰除壅;菖蒲芳香開竅;人參扶正防脫。加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清心開竅。


  1. 加減:
  2. l 若舌苔白膩而有寒象者,以制南星易膽南星,開竅可用蘇合香丸。
  3. l 若痰熱內盛,身熱,煩躁,譫語,神昏,舌紅苔黃者,加黃芩、桑白皮、葶藶子、天竺黃、竹瀝以清熱化痰。
  4. l 熱結大腸,腑氣不通者,加大黃、風化硝,或用涼膈散或增液承氣湯通腑泄熱。
  5. l 若痰熱引動肝風而有抽搐者,加鉤藤、全蠍、羚羊角粉涼肝熄風。
  6. l 唇甲紫紺,瘀血明者,加紅花、桃仁、水蛭活血祛瘀。
  7. l 如熱傷血絡,見皮膚粘膜出血、咯血、便血色鮮者,配清熱涼血止血藥,如水牛角、生地、丹皮、紫珠草、生大黃等;
  8. l 如血色晦暗,肢冷,舌淡胖,脈沉微,為陽虛不統,氣不攝血者,配溫經攝血藥,如炮薑、側柏炭、童便或黃土湯、柏葉湯。

〈六〉肺脾氣虛證

症狀及分析:


肺虛氣弱,痰邪內阻,肺失清肅之令,故咳嗽經久,痰液稀少。肺主氣,肺虛則咳嗽氣短,聲低乏力,神疲倦怠;肺虛腠理不密,故易多汗,且每遇風寒則咳嗽氣喘發作或加重;脾虛不運故見胸脘痞悶,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脈濡緩均為肺脾氣虛之像。


  1. 治法:補肺健脾,益氣固表
  2. 方藥:六君子湯、玉屏風散加減
  3. 方解:

方中黨參、黃芪、白術、山藥,甘草,健脾補肺;防風配黃芪,祛邪而不傷正,黃芪得防風,固表而不留邪;再配陳皮、半夏、茯苓、蘇子,化痰降氣平喘。諸藥共奏,補肺健脾,益氣固表,化痰平喘之功效。


  1. 加減:
  2. l 久咳汗多,加五味子6克、百部10克;
  3. l 動則氣短,加參蛤散 1.5克(吞服);
  4. l 肺虛有熱,加黃芩10克、地骨皮10克;
  5. l 乾咳劇烈,加河子10克、罌粟殼3∼4.5克。

〈七〉肺腎氣陰兩虛證

症狀及分析:


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傷及腎,腎氣衰惫,攝納無權,則見咳喘久作,呼多吸少,動則尤甚,甚則張口抬肩,倚息不能平臥;若久咳耗傷肺腎之陰,陰虛火妄亦可見午後顴紅,五心煩熱,咽幹口燥,舌紅苔少,脈細數之脈證。


  1. 治法:補肺納腎,降氣平喘或滋陰降火
  2. 方藥:補虛湯合參蛤散
  3. 方解:

方中用人參、黃芪、茯苓、甘草補益肺脾之氣;蛤蚧、五味子補肺納腎;乾薑、半夏溫肺化飲;厚朴、陳皮行氣消痰,降逆平喘。


  1. 加減:
  2. l 若肺虛有寒,怕冷,舌質淡,加桂枝、細辛溫陽散寒。
  3. l 兼陰傷,低熱,舌紅苔少,加麥冬、玉竹、知母養陰清熱。
  4. l 如見面色蒼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血壓下降,脈微欲絕等喘脫危象者,急加參附湯送服蛤蚧粉或黑錫丹補氣納腎,回陽固脫。

〈八〉陽虛水泛證

症狀及分析:


腎主水,腎陽衰微,則氣不化水,水邪犯溢則腫,上凌心肺則喘咳心悸;心陽根於命門真火,腎陽不振,進一步導致心腎陽衰,可呈現喘脫危候。


  1. 治法:溫陽化飲利水
  2. 方藥:真武湯合五苓散
  3. 方解:

方中用附子、桂枝溫陽化氣以行水;茯苓、白術、豬苓、澤瀉、生薑健脾利水;白芍斂陰和陽。


  1. 加減:
  2. 還可加紅花、赤芍、澤蘭、益母草、北五加皮行瘀利水。
  3. 水腫勢劇,上漬心肺,心悸喘滿,倚息不得臥,咳吐白色泡沫痰涎者,加沉香、黑白醜、椒目、葶藶子行氣逐水。

預後、轉歸

慢性支氣管炎緩解期預後尚好;急性發作期如果治療不當,失治、誤治,常可累及他髒,導致肺、脾、腎三髒損害,則預後較差,甚至遷延不愈。

併發症:

(1)阻塞性肺氣腫:為慢性支氣管炎最常見的併發症,這是由於大氣污染,吸煙和肺部等誘發,進而變演為本病。

(2)支氣管肺炎:慢性支氣管炎蔓延至支氣管周圍肺組織中,患者有寒戰、發熱、咳嗽增劇,痰量增加呈膿性,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多。X線

檢查,兩下肺野有斑點狀或小片陰影。

(3)支氣管擴張:慢性支氣管炎反復發作,支氣管粘膜充血,水腫、形成潰瘍,管壁纖維增生,管腔或多或少變形,擴張或狹窄。擴張部分多呈柱狀變化。



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博士 部定副教授
上仁達醫醫療診所主治醫師兼學術副院長

本文作者:葉宗仁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