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談骨質疏鬆症

一位五十幾歲的太太不小心跌倒,以手去撐地卻造成手腕部的疼痛'腫脹、變形與不能活動,之後去看醫師經過 X 光檢查,發現橈骨遠端靠近手腕的地方發生骨折,這時候她才知道她有骨質疏鬆症。另外一位六十歲的先生,在自家的浴室地板滑倒,屁股跌坐在地上站不起來,右下肢因疼痛動彈不得,送到醫院的急診室,經過醫師的診察才知道右髖骨骨折,醫師說要開刀才可能恢復,這也是骨質疏鬆掙症。

那麼骨質疏鬆症到底是甚麼呢?其實骨質疏鬆是指骨頭本身的骨量減少,骨頭內的骨小樑變細變小,其結構變疏鬆的一種狀況。骨質疏鬆是由於骨質快速流失所造成的。骨質包括骨骼內的骨膠原蛋白及鈣質。骨骼中的骨質含量減少便會造成骨骼內層的海綿骨疏鬆及外層的皮質骨變薄,因此整個骨骼結構變得脆弱,容易造成骨折。人體的骨量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增加,以二十至四十歲之間最多,之後便逐漸減少尤在婦女停經之後減少的更多。

年老的人由於輕微的跌倒或碰撞便容易造成骨折,大部分是由於骨質疏鬆的緣故。骨折最容易發生在脊椎椎體、股骨近端靠近髖關節、肱骨近端靠近肩關節及橈骨靠近手腕的附近。骨折不僅耗費許多醫療資源,同時會造成病人的痛苦或死亡,這些併發症均是由於骨折造成病人行動不便及長期臥床所致。

那麼什麼情況才能診斷為骨質疏鬆呢?骨質疏鬆本身並不會造成疼痛,當出現疼痛的症狀的時候往往已經有骨折的發生,有些可能只是顯微性的骨折(Micro-fractures),因此也有人稱之為骨骼無形的殺手與高血壓相較於腦血管疾病齊名。過去醫師靠照 X 光片來判斷,常常會有很大差異。只有當病人發生骨折時才能斷定有骨質疏鬆的存在,可是到那時已經為時太晚了。早期也有人利用同位素核子掃瞄,做早期骨折的診斷。目前在台灣普遍都採用先進的骨密度分析儀來做測定(DEXA 或超音波)。當一個人的骨質密度與正常年輕人的平均值比較,在2.5 個標準差以上(T-score 小於-2.5)便可以診斷為骨質疏鬆症,在 1 至 2.5 個標準之間則為骨質不足,而在一個標準差以內則是正常。

骨質密度與年齡有很密切的關係,年紀越大一般的平均值較低。婦女停經之後骨質疏鬆症也會增加,因為卵巢無法再分泌雌激素,而雌激素可以抑制骨質的流失。人體的骨骼是一個活的組織,骨質不斷在重整,其過程是經由造骨及破骨細胞之作用使造骨及破骨同時進行,而達到一個動態平衡。如果破骨作用大於造2骨則骨質便會急速流失。年齡增加,疾病、停經或無重狀態時破骨作用便會超過造骨作用而產生骨質疏鬆。因此建議四十歲以上最好作一次骨質密度測定,以決定是否該補充鈣或雌性激素。

如何預防骨質疏鬆?年輕時就要儲備足夠的骨質可以視作“骨本”。換句話說就是適度的運動,均衡的飲食,多攝取含鈣的食物如牛奶、乳酪、蛋、魚、豆腐等。同時也應適度的曬太陽,如此可促進維生素 D 的形成。年紀大的人因為攝食量減少,營養較差,可以補充鈣及維生素 D3。停經後的婦女則需補充女性賀爾蒙,且要維持適當的運動。散步不失為一個好的運動,因為它會使骨骼受力,且可以不致於過度劇烈,骨質的流失可以減緩。長期抽煙、酗酒及飲用過量的咖啡、使用類固醇、抗凝血劑等會造成骨質流失,因此也必須留意。

預防雖然勝於治療,但骨質流失是一種無症狀的現象,一旦骨骼疼痛出現,那便是發生骨折了。因此治療須便得十分積極不可。常見的骨折發生於跌倒時以手撐地,因而產生了接近手腕的橈骨遠端骨折,這種骨折以徒手復位並包上石膏約六星期可以復原,少數需要手術治療,千萬不可以掉以輕心造成手腕的活動不良,影響到手腕的功能。肱骨的骨折常發生在肱骨頸附近,通常以保守治療,即石膏或三角巾懸掛六星期即可。

至於脊椎的壓迫骨折則以臥床休息、背架固定、止痛及補充鈣質為原則,有些醫師會建議病患使用抑鈣激素(Calcitonin)約三個月,此藥可以迅速減少脊椎的疼痛,並且使骨頭的鈣質流失減低,效果相當不錯。少數脊椎骨折有壓迫到脊神經或脊髓才須要採取手術減壓治療,甚至須要使用脊椎骨釘固定脊椎與植骨(補骨),以確保神經的功能的恢復。

骨折若發生在臀部,即股骨近端(股骨頸或股骨轉子間骨折)通常叫做髖骨骨折(Hip fractures),則需儘快手術以骨釘及骨板固定(轉子間骨折或位移不嚴重之股骨頸骨折)或做人工半髖節置換手術(位移嚴重之股骨頸骨折、六十歲以上之病人),讓病人減輕疼痛,儘早接受復健治療恢復功能,並且可自行在床上翻身、坐起來、甚至靠助行器行走,以免因為臥病太久發生嚴重之並發症。例如褥瘡、泌尿道感染、肺炎等。這些病人年齡都很大有的甚至接近八、九十歲,也需儘快住院接受手術才有可能恢復。總之骨質疏鬆引起的骨折並不難治療,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此一疾病並與醫師充分,才能讓病人獲得最好的醫療照顧。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