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黃帝內經》的傳世過程

《黃帝內經》可說是中醫奠基的始祖,中醫的基本理論本出自此。《黃帝內經》本是道家修煉之書,內有一小部分涉及醫理,是由黃帝與岐伯、雷公、伯高、俞跗、少師、鬼臾區、少俞等多位大臣對話的紀錄。
 
道家本是單傳,典籍不輕易外流。在西漢漢成帝時,文學家、學者、目錄學家
劉向大規模的整理古籍,包括《戰國策》、《楚辭》等,在其《別錄》中曾載有其整理的書目,後被班固引錄於《漢書》〈藝文志〉中。《漢書·藝文志·方技略》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典籍,其中的醫經包括:《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現在除《黃帝內經》外,都已遺佚,但《黃帝外經》在明末清初時又藉陳士鐸之手流傳出來,稱為《外經微言》。
 
在南北朝時,《黃帝內經》已逐漸散失,分成《素問》及《針經》兩種版本,分別流傳。後來晉朝的學者皇甫謐編著《黃帝三部鍼灸甲乙經》一書,其中包括《素問》與《針經》,他在序中寫道:「按《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亦有所亡失。」
 
另有一位學者全元起,也是南北朝人,他是歷史上最早為《素問》作註解的人。全元起校注的《素問》本,北宋時尚存,之後便散失不見了。宋朝時大量的校訂古書,還成立了「校正醫書局」,其中林億等所校訂的《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中,還可看到全元起編排的卷目次第和少量注文。
 
唐朝時有一位學者楊上善編有《黃帝內經太素》三十卷,將《靈樞》、《素問》重新分類;此書保存了早期的《素問》風貌,但流傳不廣,宋朝時就失傳了。
 
現在流傳最廣的《黃帝內經》版本是王冰註釋的《黃帝內經素問》。王冰以其師的「張公秘本」作為藍本,補入失傳許久的《素問》中的七篇大論-《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微旨大論》、《六元正紀大論》、《氣交變大論》、《至真要大論》。還參校其它流傳版本的《素問》加以整理、註釋、編排,原來的內容用黑筆寫,他加上的註釋用紅筆寫,但傳抄年代久了之後,所有的都用黑筆寫,所以現在也不知道何為原內容,合為王冰的註釋,也分不清了。
 
王冰版的內容經北宋林億等重新校著後,稱為《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是最完整的,也是官方考試的依據,現今流傳的《黃帝內經》就是這個版本,金元明清的醫家,註解內經時,也都採用這個版本。
 
 
作者 鄧正梁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本文作者: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鄧正梁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