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表現多樣化的「大模仿家」 慢性硬腦膜下血腫

老先生剛退休後十多年仍活力十足到處遊山玩水,病發前幾個月有手腳無力現象。起初他並不以為意,認為是年紀大、體力衰退或過度勞累所致。但隨時間症狀逐漸變得嚴重,甚至出現口齒不清,懷疑是中風,家人才慌了,趕忙送老先生到急診室。經電腦斷層檢查,確認為慢性硬腦膜下血腫。在解釋後,病患接受建議,接受外科手術引流血腫。病患在手術後恢復良好,也恢復以往活力。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馮睿哲表示,慢性硬腦膜下血腫是外傷性疾病,好發於老年人與某些特別族群。腦膜是介於腦實質與頭骨間的組織,由外而內共分成硬腦膜、蜘蛛網膜和軟腦膜三層。硬腦膜在最外層,緊貼著頭骨,腦實質表面與硬腦膜間則有許多供應養份的小動脈與回流的小靜脈,在頭部外傷腦部受到撞擊時,這些小血管被扯斷出血,在硬腦膜下腔形成血塊。已形成的血塊,如果太大直接壓迫到大腦危及生命,須以手術摘除,若是較小的血塊則會被吸收。
    
在某些病人中,這些血塊無法被吸收,經過溶解過程變成血水,即血腫,同時在它的內外形成內膜和外膜。隨著時間過去,裡面的血水越來越多,於是逐漸壓迫到大腦形成臨床症狀。
    
他說,在臨床症狀的表現方面,因為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是逐漸變大的,所以它的臨床表現也就相當多樣化。
    
有人表現一側肢體逐漸乏力,很像長腦瘤的症狀。有人表現步履不穩、頭暈失衡,很像小腦或腦幹缺氧中風。有人頭痛後昏迷,很像急性出血。有人僅以失憶,行動遲緩表現,很像老年癡呆症。
    
因為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臨床症狀如上述的多樣化,容易使人聯想到其他疾病,因此在神經外科領域,它又稱作「大模仿家」,基本上症狀以病灶所在造成該區域大腦皮質功能影響有關。
    
他指出,慢性硬腦膜下出血好發老年人,偶發於中壯年族群。另外在某些酗酒、有藥癮或癲癇病患也相當常見。然而在診斷出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的老人家中,能夠問出有頭部外傷病史的比例並不高。一部份是因為這些老人也許本身退化記憶缺損,也有可能是時間久遠而無印象。
    
影像檢查方面,電腦斷層掃描可以迅速而正確的診斷出慢性硬腦膜下出血。慢性硬腦膜下血腫需要手術治療,神經外科醫師會在頭骨上面鑽洞,切開硬腦膜而引流下面的慢性硬腦膜下腔血水。有些情況病人甚至需要放置引流管。約有一成的病人會發生再發現象,這些病人就需要進一步做開顱手術,將整個血腫摘除。
    
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容易被誤診或被延遲診斷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它的臨床症狀非專一而多樣化,因此常常被診斷為其他內科疾病。
(二)這些年紀大的病人,常常都問不出他的頭部外傷病史,導致診斷延誤。
在診斷太遲的時候,可能會造成嚴重神經缺損,若能早期診斷加上手術治療,預後通常相當良好。因此馮睿哲強調,在照顧頭部外傷病患時,隨時注意到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發生的可能性,得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本文作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中興院區 神經外科 馮睿哲 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