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治咳良藥--天門冬

天冬是一種常用的民間中藥,唯其普遍程度卻不像淮山杞子那麼令人瑯瑯上口,所以常被忽略。 據中醫典籍所述,天冬養陰潤燥,清肺生津,對陰虛熱咳,非常有效。 而現代科學發現天冬更有抑制細菌的功能。

藥用的天冬是百合科植物天冬的乾燥塊根,呈長形紡錘狀,植物的葉有刺,蔓生,通常在五月中開花。
天冬以野生植物為主,也有人工培植,採收時間由九月至明年三月均可,以冬季採收質素較佳。採收後將塊根洗淨,除去雜莖鬚根,放在沸水中煮或是隔水蒸至透心,然後褪去外皮,洗淨後曬乾便可作為藥用。

川天冬品質最優
天冬又名天門冬、明天冬和大天冬,以野生為主,也有家種栽培。野生天冬的分布很廣,主產於長江以南,貴州、四川、安徽等地,多生長在800至1500米的山坡林邊,或偏僻的丘陵地帶,性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嚴寒。

一如其他野生的天然藥材,天冬的野生品種也一樣被過度採挖而導致天然產量愈來愈少,由於人們只挖不種,貨源愈見緊張。雖然天冬也有人工栽培,但質素卻不及野生天冬佳,而且,現時大陸藥業前途不明朗,房產市場卻可賺大錢,農業用地多被地產商圈地作地產售賣之用,農業用地日益減少,不論野生或是人工栽種的天冬產量都不多,使造價只升不跌。

天冬以產於雲南、貴州的品質最佳,稱為川天冬,其次為產於湖南、湖北的湖天冬,或稱湖天門冬;再次一級的是產於浙江溫州的溫天冬。揀選天冬時,以肥壯、半透明、色黃白而身乾燥者為佳。

天冬氣微,味甘微苦,性寒,歸肺、腎經,功能養陰潤燥,清肺降火,滋補肺腎,清熱除煩。治陰虛發熱,咳嗽吐血、肺痿、咽喉腫痛、消渴、便秘及小便不利等症。

天冬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藥,是天然的藥食兩用藥品。《抱樸子》云:「天門冬生高地,根短而味甜氣香者善;其生水側下地者,葉細似蘊而微黃,根長而味多苦,氣臭者下。」《本草經集注》:「天門冬,雖暴乾,猶滋潤難搗,必須薄切,暴於日中,或火烘之也。」而《本草衍義》云:「天門冬、麥門冬之類,雖曰去心,但以水漬漉使周潤滲入肌,俟軟,緩緩擘取,不可浸出脂液。其不知者,乃以湯浸一、二時,柔即柔矣,然氣味都盡,用之不效,乃曰藥不神,其可得乎?」

處方時,醫師使用天冬亦有多個不同製法,如炒天冬、炙天冬、朱天冬與鮮天冬等。雖然說全都是天冬,但是不同製法的天冬卻有不一樣的功效與用途。如藥方寫的是天冬或天門冬,應是指生天冬,即是原藥材,削去鬚根,略煮後去皮曬乾然後切片入藥。炒天冬則是天冬片用文火微炒之後入藥。炙天冬則是用蜂蜜把天冬拌勻,再用文火炒至不黏手後取出曬涼入藥,炙天冬對潤肺止咳的功效較好。另外,朱天冬為天冬用清水噴濕與朱砂粉拌勻入藥,多用作安神寧心。

古方功效

天冬功能養陰清肺潤燥,可治燥熱咳嗽、肺腎陰虛咳嗽、肺熱咳嗽等。古方治療有以下幾種:

燥熱咳--證見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身熱脈數,甚至胸痛咯血,可以用天冬熬成膏,或配以知母、貝母等清肺化痰潤燥藥物,治燥熱乾咳。

肺腎陰虛咳--天冬入肺腎二經,功能滋養肺腎之陰,兼能清金降火,可治陰虛咳嗽及陰虛有熱咳。陰虛勞嗽,潮熱盜汗,可與生地、百部、阿膠等同用,具養陰清肺止咳之功。

肺熱咳--可與紫菀、款冬花、貝母等同用,治肺熱咳嗽,咽喉閉塞之證,也可配桑白皮、地骨皮、石膏、瓜萎、浙貝母等清肺化痰止咳藥同用。

熱病陰傷口渴--天冬滋陰生津清熱,常用於治療熱病後期,熱退陰傷,症見咽喉乾燥,舌紅少苔細,可單用天門冬膏;若氣陰兩傷,咽乾口渴,氣短神疲,可與人參、乾地黃同用,收益氣生津的功效。

燥熱陰虛消渴--天冬為治療燥熱陰虛消渴良藥,因其主歸肺腎二經,故以治上清、下清為佳。治上消,可與天花粉、知母、黃芩等同用;治下消,則可與生地、玄參、覆盆子等共用。
腸燥便秘--陰有熱者,配生地、黑芝麻等同用,可養陰清熱潤腸;若治血虛有熱者,可與當歸、生首烏、蜂蜜等養血潤腸之品同用;若治陰血雙虧有熱者,可配當歸、麻仁、生地、煉蜜熬膏。

天冬現代醫療價值
天冬在臨床上被廣泛注重,原因是現代實驗證明天冬對白喉桿菌、肺炎雙球菌、金黃葡萄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除此以外,在體外實驗也證實天冬對某些白血病有一定抑制作用,這種發現使科學家不斷探求天冬作為抗菌及對付腫瘤藥物的可能性。
保存天冬,宜放於通風乾燥處,須防發霉及蟲蛀。天冬雖是治咳良藥,但虛寒泄瀉及外感風寒而致咳嗽者,不宜使用。

可以美容?
古時,天冬除了是治咳藥物外,還常用作延年益壽,延緩衰老的美容用品。《本草綱目》所載的天門冬酒,就是以天冬(天門冬)去心,搗碎之後加上糯米、細麴釀酒,每日飲少量天門冬酒,能補五臟、調六腑,令人無病。另外,天冬也有美容功能,《聖濟總錄》載:「天門冬曬乾,研末,煉蜜為丸,用來洗面,能使面色淨白」。
本文作者:撰文:潘君亮 鳴謝:高錦明教授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