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中醫「顧脾胃」的現代觀

1、什麼是「顧脾胃」?
 「顧脾胃」是養生保健最常被引用的中醫觀念之一,但是實質內涵較少被充分探討。台語裡的「囡仔淺腹」可說是其部份內容,最常發生在食慾不佳、食量少、生長發育不良(轉骨不佳)的小朋友,也常見於感冒不易痊癒或是患有過敏性鼻炎、氣喘的學童。具體表現會有常常在同一間教室或是辦公室裡,自己總是最先感冒、流鼻水、打噴嚏或是咳嗽的那個;或是感冒或是咳嗽以後,雖然也有吃藥,卻常常拖了很久、很久才會好。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的話,就是消化系統功能不佳,常伴隨免疫力或是基礎代謝率低下的狀態!

2、現代醫學以及傳統醫學裡的脾胃觀: 在現代醫學裡,「脾」所指的是「spleen」-「脾臟」,是循環系統以及免疫系統的一部分,用以過濾和儲存血液以及製造與儲存淋巴球,而「胃」-「stomach」屬於消化系統的一部份,用以將大塊食物研磨成小塊,將食物中的大分子降解成較小的分子,以便大小腸做進一步的分解與吸收。

在傳統醫學裡,「脾」有三大功能:運化水穀(食物)、輸布精微與運行水液,而人體氣血、津液均來源於水穀的精微(營養),故稱「脾為後天之本」,因此「脾」又與現代醫學裡的消化吸收功能、免疫力或是基礎代謝率有高度相關。「胃」的功能主要是受納和腐熟水穀,因此有「水穀之海」(《靈樞•海論》)之稱,所以與現代醫學裡的胃功能相差較小。

弄清楚名詞上各自的定義,是做好現代醫學與傳統中醫學良好溝通的第一步。

3、哪些人需要「顧脾胃」?
「脾胃虛弱」的人最需要「顧脾胃」!除了文章開頭所提的發育緩慢、食慾不振、免疫力低下的兒童,比如說施打化療之後,較常發生嘔吐沒有胃口、腹瀉、白血球低下的癌症患者;或是手術之後身體虛弱、傷口難以癒合的術後患者;或是經常腹脹、腹瀉、腸鳴的大腸激躁症患者,都是最常見的。

4、這樣做可以「顧脾胃」:
許多保健小撇步是日常生活就可以做得到的,提出來供大家參考。1.不吃冰2.冰箱的飲料先退冰以後再喝,原因是冰、冷凍飲料會直接壓抑脾胃的能量,等於把人體裡面能源的開關關小了,所以冰或冷飲少碰為妙!另外在「食物性味表」裡歸類於寒性或是涼性的食物,體質屬於「脾胃虛弱」的人也不宜大量或是短期內重覆食用。吃完飯以後不要立刻躺下或是坐下來,最好可以輕鬆走動走動、活動身體,因為如果立刻躺下或是坐下來,身體裡面的消化工廠會減緩工作速度,不利於消化食物!

「參苓白朮散」是適合「脾胃虛弱」者的常用保養方,可用於「顧脾胃」。其組成為黨參、茯苓、白朮、山藥、薏苡仁、扁豆、砂仁、陳皮、桔梗各3錢。以上藥材炒過,研磨成粉末,加入煮熟的粥內,攪拌均勻,即可食用,或是直接用以煮排骨藥膳皆可,氣味頗佳。使用頻率可每月2-4次。

5、 結語:
傳統醫學早對「養生之道」多所著墨,經過數千年的經驗累積,蘊含許多獨特觀點與實際做法,由於疾病譜的蛻變,現代醫學也愈加重視慢性疾病的預防保健,傳統醫學在養生保健上的寶貴經驗,更是現代人不可忽視的寶藏。我們希望身處現代的傳統中醫藥專業人員,都能提供實用且可理解的知識與技能,持續為提昇人類健康做出貢獻。
本文作者:臺中榮總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 蔡嘉一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