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運動與糖尿病

長久以來飲食、運動、藥物被視為糖尿病治療的三大利器。適當的飲食可提供身體足夠的能量,又不造成多餘脂肪的累積,減少胰臟的負擔,但營養一定要均衡,以免顧此失_。運動可提升肌肉組織葡萄糖轉運體(GLUT-4)的基因表現,促進胰島素敏感度,降低血糖。必須是持續規則且有氧才能達到疾病預防與治療的目的。藥物的介入會因藥物種類性質不同。可調整糖質吸收,刺激胰島素分泌補充胰島素降低週邊細胞對胰島素阻力,減少體內肝臟葡萄糖新生之升糖作用,以達到降血糖作用。

在這三大治療方法中,運動的執行率是最差,藉此想要再提它的重要性。根據衛生署民國九十一年對台灣地區三高盛行率調查顯示:十九歲以上糖尿病盛行率從八十六年的5%增至8%;四十五歲以上男性15.5%,女性14.9%;而六十五歲以比例又更高。其中最被重視的是,疾病盛行率與世界潮流同步有逐年成長及年輕化的趨勢。其中影響的因素,主要是不適當或過量的飲食、肥胖、靜態工作,加上便捷的代步工具、身體活動的減少、缺乏規則運動等都是疾病的開端。

相對地,依美國糖尿病防治計劃,証實規則運動、飲食、體重控制可使糖尿病發生率降低,因此,不論是糖尿病的預防或治療都不可忽略運動的重要性。

當然不是說運動好,所有人都跑去運動,運動執行之前,病患應先了解自己的病情程度。

1、首先是血糖控制情況:
凡血糖>250mg/dl, 且有酮體, 或血糖300mg/dl。不論是否有酮體,均應避免運動。高血糖時,胰島素功能不足,運動時,反使升糖素及腎上腺增加更明顯。血糖越加惡化。酮酸增加。所以血糖過高者不應急於運動,待血糖降至250以下再進行。

2、眼睛病變評估:
合併進行性或嚴重視網膜病變者,應避免閉氣用力舉重或過於刺激_賽型運動。

3、腎功能評估:
糖尿病腎病變和血糖及血壓控制良好與否極相關,腎病變者應避免過於激烈運動或閉氣用力快速升高血壓,導致腎臟壓力上升。

4、下肢神經血管病變評估:
如有病變者應有適當鞋襪保護,減少長時間步行或慢跑等下肢負擔。水中有氧游泳,腳踏車,划船等是較好的選擇。

5、心血管疾病的了解:
已知有心血管疾病,應限制運動強度,在不會產生高血壓及缺氧反應範圍內進行。

一般運動的選擇應儘量生活化、個人化,且能持續規律執行。每週至少150分鐘,而每週至少三次以上,每次至少20-40分鐘,如果只有三次時間,這三次時間應選擇不連續日,因為每次有效運動後胰島素敏感度改善可維持12-24小時。如果要控制體重,每次時間應持續45-60分鐘。

至於運動強度部分,通常須增加心跳大於休息時20-30跳以上,自覺微喘才有對健康促進作用。精確估算,應達最大心跳之百分之五十到七十。一般散步,其實很難達到目的。而快走、慢走、游泳、腳踏車等使用到大肌肉群且有韻律性是最佳的有氧運動,而傳統健身如:太極拳、外丹功也是不錯的耐力訓練,體力較差者才從事步行、爬樓梯等活動,漸進性增加其日常活動。不過,臨床上很多年輕的病友限於工作忙碌,大多只願意執行低活動量的活動,離有效運動還有一大段距離,須再加油!

運動的型態分為:有氧耐力訓練、肌力訓練及柔軟度訓練,其中以氧耐力效益最佳,如無高血壓控制不良或視網膜眼病變,仍儘量鼓勵搭配肌力訓練,而時間長短的分配依序為:耐力訓練、肌力訓練次之、柔軟度訓練所需的時間較短。運動可有效降低血糖,在使用藥物治療中的病患就可能遇到低血糖,低血糖也是運動對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副作用。

如何避免發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使用胰島素治療者應避免在胰島素作用高峰期運動
例如:早上六點注射短效胰島素,應避免在早上十點激烈運動;當然也可以配合運動的強度或時間,調整前一餐胰島素注射量,或醣類食物攝取。另外,胰島素注射部位應避開運動肌群。舉例:準備快走、跑步時,注射部位不選擇注射大腿部位。

2、避免餐前時段運動,如:中餐、晚餐前。清晨運動的病友,請勿在空腹運動前使用降血糖藥物

3、隨身攜帶點心、糖果或葡萄糖錠,以備低血糖時補充。

4、運動時間每30-60分鐘,可補充點心,如:一份水果或主食或牛奶一杯。

5、外出運動應避免選擇偏遠、人煙稀少的環境,能攜伴運動是最好!必要時,佩帶識別証,註明疾病、個人資料,以便意外時,方便他人協助。

6、初期運動者應學習多監測幾次血糖,可與糖尿病衛教師聯繫討論,加強病人本身及運動夥伴對低血糖症狀的認知與處置。

運動並不適用於所有糖尿病患者,像已有嚴重心血管、腎病變或肢體癱瘓者,則不宜。一般糖尿病急、慢性病發症,也有部份運動限制。我們想提醒的是,提前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以協助血糖穩定正常,當血糖越趨於正常,後續併發症發生便可減少;莫待工作退休有空,才開始安排運動。此時部份病友身體器官功能,恐怕也進入退休狀態。
本文作者:國泰綜合醫院汐止分院內分泌科主任/徐惠娟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