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秋季潤燥養生

秋季是一年四季之中的第三季。秋季的時候,城市裡會開始清掃大量的落葉,山區則湧進不少觀賞紅葉的遊客們。秋季從立秋開始,到立冬結束,中間經過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五個節氣。
 
秋季天氣逐漸轉涼,要防秋燥,養生也從「養陽」轉向「養陰」。忌食辛辣生冷,少吃油膩、煎炸的食物,因為油膩煎炸食物易積聚胃中,加重體內熱氣積滯,不利於潤燥,又秋季燥邪當令,肺為嬌臟,與秋季燥氣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所以秋令飲食忌過燥食物,如煎炸類。
 
秋季宜吃蔬菜,尤其是綠色蔬菜,如菠菜、青菜、芹菜、茼蒿、莧菜、胡蘿蔔等深色蔬菜;也可多吃藕,因其有消瘀、清熱的性能,對脾胃有益,有養胃滋陰、益血止瀉的功效。
 
對於秋季產生的乾燥,潤燥的方法主要是應用中藥的滋陰涼補藥物,現在介紹常用藥物如下:
 
1.沙參:甘微苦寒,可養陰清肺,益胃生津,對於肺熱燥咳,乾咳少痰,或咽乾音啞等有良效。
2.天門冬:甘苦寒,可養陰潤燥,清火生津,對於陰虛肺熱的燥咳與腎陰不足的潮熱盜汗、消渴便秘有良效。
3.麥門冬:甘微苦微寒,可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對燥熱的乾咳痰黏、口咽乾渴,大便燥結、心煩不眠等有良效。
4.百合:甘微寒,可養陰潤肺止咳,清心安神,對燥熱咳嗽、失眠多夢有良效。
5.生地黃:甘苦寒,可清熱涼血,養陰生津,對津傷口渴,內熱消渴有良好作用。
6.玉竹:甘微寒,可養陰潤燥,生津止渴。對於乾咳少痰、內熱消渴有良好作用。
7.枇杷葉:苦微寒,可清肺化痰,降逆止嘔,對肺熱咳嗽、胃熱嘔吐有良好作用。
 
秋季易受燥邪侵擾,應用以上藥物,可舒緩燥熱、養陰生津。
 
 
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本文作者: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