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行為反常只是病了!治療、包容和接納讓精神病人回歸社會

小慈(化名)是思覺失調症患者,自小父母離異由祖母扶養長大,因家境清寒小慈總是對自己要求甚高,成績一向名列前茅,更是學校的資優生。為了分攤家計小慈大學畢業後選擇就業並找到薪資條件不錯的公司,在進入職場後半年出現情緒易怒、和家人同事互動緊張、多疑、認為被同儕瞧不起,某日在公司出現自傷行為經送醫住院治療,住院期間小慈接受藥物控制及復健訓練病情獲得明顯改善,也在兩個月後出院返家。

圖片來源:by David Castillo Dominici from FreeDigitalPhotos.net

返家後因祖母年邁無力照料,家庭支持系統薄弱、公司同事排擠歧視、生活失去重心,求職不利,加上鄰里間指指點點,使得小慈更一蹶不振,過著萎靡自暴自棄的生活。輾轉透過醫院轉介,經公共衛生護士及社區關懷訪視員不斷提供家庭訪視服務並轉介社區復健機構,在機構接受一年多的復健訓練及職場重建,小慈學得另一烘培專長,並在機構媒合下在知名點心坊工作,也慢慢找回生活重心。

精神疾病在急性症狀緩解後,可能會發展成慢性化的階段,病人面臨相當程度的生活功能障礙,回歸社會謀職困難度更高。而復健治療所稱「工作」的意義不只是讓病友重回社會就業,在醫療的目標上改善疾病症狀、恢復身心健康,同時也注重工作本身賦予的價值與意義,這是精神復健強調工作訓練的原因之一!臨床上,精神復健把工作訓練當作社會刺激的媒介,讓病人透過工作訓練學習技能並改善社交關係、表現恰當的社會行為,「工作復健」除了提供就業準備的訓練計畫,更是回歸社會、適應社會整合性的重要過程。

「精神復健機構」提供有關病人工作能力、工作態度、社交技巧及日常生活處理能力之復健治療,協助病人逐漸適應家庭及社會生活,其收案條件主要以精神狀態穩定、無自傷、傷人之虞、可繼續接受精神科門診追蹤治療、能獨立接受訓練、參與復健方案、具工作潛能或外出工作等為主,並經精神專科醫師評估後送健保局核可。精神復健機構分為日間型及住宿型,日間型主要提供多樣化的生活與職能訓練,強化病人在社區的生活適應能力,促使病人能自主獨立生活;住宿型主要提供病人從醫療體系返回家庭前,提供一個具保護、暫時、支持性的居住環境。綜括精神復健機構的特色,透過社區機構化管理以社區家庭概念為前題,病友逐漸訓練獨立生活與社交技巧,培養工作態度與能力訓練輔導,進而適應社會並且有機會外出工作。

臺南市擁有豐富的精神復健資源,13家精神復健機構,可服務452人,目前機構培力成果也對外販售,例如:健康放山雞、無農藥蔬菜、健康嚴選水耕蔬菜、手商品、人氣香蕉蛋糕…等,每樣物品皆代表著一份希望、一份力量,復健病人們更期待獲得您的支持鼓勵,讓我們共同為精神疾病病人回歸社會盡一份心力,並給病人一條返家之路。
本文作者:臺南市政府衛生局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