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乾癬病患居家護理,必看5大祕訣

 乾癬是一種表皮增生太快的疾病,通常皮膚每13天分裂一次,之後經過26天排出,但乾癬皮膚為1.5天即分裂一次,每4天即成熟達到皮膚表面而脫落。乾癬俗稱牛皮癬,也有人稱為銀屑病。乾癬臨床表現變化多端,所以任何脫皮、發紅或膿?的皮膚病都可能是乾癬。典型患者常先在頭皮、肘、膝處出現粗糙之紅色斑塊,大小由不到半公分到二十公分以上均有。上覆蓋白色雲母狀皮屑,以指甲可輕易刮除而形成出血點。而後逐漸擴散,但往往有一些患者表現的並不典型,被當成濕疹或皮膚過敏治療。乾癬在全身各處均可產生,包括指甲、口腔、生殖器。多數患者病灶僅存在體表小部份,僅有少數患者會形成膿皰造成膿皰型乾癬;或有廣泛性皮膚侵犯,形成所謂紅皮症。有些患者病灶則局限在手掌及腳掌造成肢端皮膚炎及掌蹠乾癬,或局限在顏面、陰部、頭皮等脂漏部位形成脂漏乾癬。乾癬病程時好時壞,但不經治療,罕能自行痊癒,乾癬並不是因不潔或傳染而形成,也不會傳染給別人。乾癬的診斷多數可靠特殊之皮膚病灶,但有時仍需靠皮膚切片才能確定診斷。至於抽血,對乾癬的直接診斷,並無幫助。但為了治療的需要,及診斷相伴隨之疾病,往往仍需定期抽血。

圖片來源:by Tharakorn from FreeDigitalPhotos.net

乾癬病患應加強居家護理,避免惡化:


(1)    避免感染:包括細菌及病毒(如感冒、扁桃腺炎、愛滋病)


(2)    避免外傷:瘀血、割傷、凍傷、燙傷、曬傷、搔抓或磨擦等慢性刺激。


(3)    避免特殊藥物:鋰鹽、降血壓藥物(貝他交感神經抑制劑,Captopril,Renitec)、四環黴素、非皮質素消炎藥、停用類固醇、procainamide、降血脂藥、terbinafine 、干擾素及奎寧藥物。


(4)    避免長期暴露在低濕、低溫的工作或居住環境。


(5)    避免情緒、失眠、過度勞累。 


乾癬的治療方法包括: 


1.外用藥膏塗抹:如焦油製劑、類固醇、FK506(普特皮) 、維生素A酸(Tazarotene)、保濕劑、維生素D(Daivonex)、Anthralin(蔥?)、角質溶解劑、5-fluorouracil(Efudix)、辣椒膏。類固醇藥膏是必要的且效果快,但長期而言,可同時使用免疫調節性的藥膏(如普特皮),一來較無副作用,二者可儘快減少類固醇藥膏的用量。


2.口服製劑:抗組織胺、抗癌藥物、環孢素A、維生素A酸、維生素D、抗生素。


3.浸泡療法:焦油、米糠油(photobran therapy)、鹽水浴(1-5%)、消毒藥水、澱粉、不飽和脂肪酸、硫磺水。


4.照光療法:長波UV-A及中波紫外線 UV-B照光。


癬的產生,可說是在特定遺傳體質,受到內在或外在因素的刺激,透過免疫反應而造成皮膚加速製造增厚,代謝過快的一種疾病。也可能即使有乾癬潛在體質,但一輩子也不發病的可能。乾癬的確可能遺傳,據不同的國外文獻,乾癬盛行率約在0.4~4%,而由父親較母親易將此體質傳給下一代。若父母均有乾癬,則子女30%,甚至50~75%會有乾癬。而一般乾癬患者,其親屬中有乾癬比例為8~36%。在台灣的皮膚科門診中的病人約有二成有家族史,但在中國大陸對一萬多名患者的統計中,1/3有家族史。不過是否有家族史,似乎對乾癬的嚴重並無影響。雖然一般而言,如果父母是較年輕即發病,則子女也較早發病,但也有子女先發病,父母才發病的可能。一般而言乾癬患者除了產生關節炎的機會是一般人的6至10倍以外,並無明顯的內藏病變。但在嚴重患者,可伴隨輕微的脂肪肝及腸道吸收障礙。乾癬性關節炎並不少見,但多數十分輕微,僅有少數會造成關節變型,多數關節炎侵犯四肢小關節,偶侵犯脊椎,有些是先有關節炎,之後才發生皮膚症狀。乾癬若是全身性膿皰或是全身發紅脫皮,則可能因感染、心血管衰竭或肺部併發症而有生命危險。乾癬是一種慢性病,患者應避免上述惡化因子及抽煙、喝酒過量,在病況明顯改善後,可減藥觀察。另外患者也應耐心配合,不輕信秘方,尤其避免注射不明成份藥物,但也要積極充實乾癬知識,要了解目前使用的藥物,加強自我照顧能力。乾癬治療可分為外用藥(包括浸泡)、口服藥及照光三大主流,往往搭配使用。一般若範圍不大,會先使用外用藥,至於範圍較廣或疾病不穩定時,則可採用口服療法。
本文作者:彰化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